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曾泉 阅读:124 复制标题和网址

国学大师曾言:墨子代表真实,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三驾马车。老子《道德经》中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与德育思想精华。通读老子《道德经》后我感悟颇多,也加深了我对德育的理解。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与德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道”是万物本源,无形无声,无迹可循,老子称之为“道”,虽给无名冠以名,却仍不可捉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德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尊道贵德是《道德经》的德育思想。教师应执不言之教,以无为的态度来教育学生,实现无所不为,实行“无言”的教诲,此乃老子教育的最高理想境界。

水与道

书中关于水的论述堪称经典,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上善若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

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世人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无所不得。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却不能用刀剑劈开水。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德育教育也应该在无声无息中深刻感化着学生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情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如影随形的影响。教师用高尚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在言谈交流中渗透着做人的智慧、生活的技能等生命教育内容,将德育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领域拓展到家庭、社会,使之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化,使学生随时随地自觉地接受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

规律和无为

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这样阐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由此可得。教师要接纳大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化培养,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尽力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积极引导和启迪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德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各科知识,有目的、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全面发展的能力、素养和品格。

无为则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为”只是看似无所作为,其实是一种柔和中正的处世哲学,为人清静无为,既了却了许多俗世纷扰,又固守了初心,不失根本。教育需要无为而治,顺势教化,达到“无为自化”的教育境界。教师要深信大学生的天性是单纯、善良与真诚的,应顺势引导而无所不为;要相信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是倾向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流上进思想的,在教师点拨之下会积极自愿受到集体道德规范的约束。

老子《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是中华德育潜隐深层次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解决当下德育教育提供重要的启示。德育教育应该以道德为出发点,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使其在生活中能够遵循“道”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身心自然。在德育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德”,培养他们的道德理念和心灵成长。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道德经》的智慧和哲理,至今仍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不仅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是中国文化贡献给全世界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相关内容

青春力量托举梦想——中北大学学子谭炫艺的云端助学和社区服务实践

夏日炎炎,在由河津市委社会工作部、河津市民政局、河津市文明办、共青团河津市委、河津市爱心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河津市“云端助学益起成长”大学生辅导小朋友志愿项目中...

梧院学子三下乡:实践乐趣动人心,践行精神添风采

大学生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马玉璇)2024年7月8日,梧州学院“花开半夏青春筑梦”食药基层服务践行团前往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木护村进行实践活动。此次来到木护村,践行团的...

广东医科大学志愿者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救”在身边,共护美好未来

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提升救人助人能力,广东医科大学湛城蓝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在友谊街道文化站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肺复苏(CPR)教学宣讲活动。本...

共享食堂调研记:深入社区食堂,共创社区美好未来

7月6日,我们很荣幸作为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食空邻聚,共创未来”逐梦科创社会实践团队——食链先锋队中的一员,参与到了衢州市未来社区共享食堂运营模式和满意度的深入...

走进国之重器,感悟工匠力量

为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加强新时代工业认知,了解现代化、智能化工业流水线,传承钢铁精神,点亮奋斗青春,了解攀钢建设情况,追忆攀钢人的光辉历程。在攀钢钒制造部管控...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海报

投诉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