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众人唱衰新闻专业的时代,媒体人如何看?

来源: ii 阅读:126 复制标题和网址

2023年2月,B站视频《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一夜爆火,短时间,新闻专业被推向风口浪尖。同年6月,考研指导名师张雪峰在一次直播中劝学生不要报新闻专业,称“闭上眼睛随便报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学好”,引发了巨大争议。被骂 “鸡肋”的新闻学专业,到底冤不冤?在众人唱衰新闻学专业的时代,媒体人如何看?我们采访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主创、青年媒体人王吉星。

他面对新闻专业被贬低的现象,一直有一些思考:

新闻专业被称“天坑”专业,是一种被妖魔化的认知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目睹了社交媒体的更新迭代,新兴的媒介形态给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形式以颠覆性的冲击。“人人都成为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声”,新闻的专业行业壁垒在下降,叠加目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必然会使新闻这一学科涌现出一些问题和争议,但有一些观点是被妖魔化的认知。

比如常见的“新闻无学论”就是新闻专业被妖魔化的一种典型认知。王吉星的看法却恰恰与此观点相反,他认为新闻一定是专业领域的新闻。他多次引用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告诫总台媒体人的一句话:“做记者,不做花花草草的记者,要做厚重的专家型记者”。

王吉星说:“财经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涉及产业、金融、财政税收等各类相互交叉,这使财经记者有着一定的门槛。”他的工作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图1:王吉星在采访现场工作)

2023年,由于工作安排,王吉星的工作由原来的基金类节目调换成保险类节目。本身就是年轻的职场新人,加上突如其来的变动,对于保险类知识一窍不通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把这份挑战看成机遇。在写稿工作之余,自学保险类课程。但仅仅自学难以满足新闻报道的需要。于是,他查询到了国内顶尖的保险课程在中央财经大学的保险学院,便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时间,报名了央财的在职研究生。就这样,王吉星就在“工作+课堂”的模式下学习保险知识,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掌握厚重的知识储备,他才能做出了一篇篇优质的财经报道。

新闻专业被“群起而攻之”,是一场恶意追逐流量的狂欢

当张雪峰提出“要将报新闻学的孩子打晕”后,为何网络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可否认有网友理性的认知和判断,但更多一部分则是为追逐流量作祟。网络上各种跟风唱衰的报道让人应接不暇,但如果回顾网络热议,只要涉及到大学专业,似乎每一个专业都被要求“避雷”,会计、金融、汉语言等等都无一幸免。形形色色的报道,在这个“流量为王”的舞台上尽情狂欢。由于王吉星的工作单位是国家级的广播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它的定位是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是党的意识形态重阵,所以王吉星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党性原则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更坚定的态度。

(图2:王吉星在第二现场接受采访)

“我们财经记者是总台的财经记者,我们发出的声音是总台是党中央的声音。” 他举例,作为财经媒体人,经常会做出巨大的价值抉择,面临着一味地追热度、收取车马费、劳务费、做软广等纷繁复杂的利益诱惑,坚决抵制,坚定信念,保持清醒头脑,严守规矩,守好底线,勿碰红线,是媒体人的最低要求。

面对各种“唱衰”、“非议”,新闻专业前景仍在?

王吉星坚定地说:“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紧张,反观我国社会大局稳定、经济表现高丽,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说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这就意味着服务于经济报道、宣传的财经媒体人前途依旧光明。”

打破与实践脱钩的教育模式是新闻专业重振的重要因素

王吉星本科毕业进入媒体行业,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媒体行业对有知识技能的人才需求巨大。而如今一般高校对新闻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其他文科专业差别不大,重理论轻实践,或者实践不够深入,在大学学习到的新闻传播实践技能,完全满足不了社会上媒体工作的需要。所以,大学毕业后学生不具有竞争力,找不到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呢?王吉星认为高校要对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了解媒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特别是要引领学生要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AI文生视频等形式创作,也要培养学生具备先进的思想和广阔的国际视野,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更新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去适应新时代下媒介环境的要求去讲好中国故事。

(图3:王吉星展示的总台录制机房设备)

找到兴趣与专业的契合点对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至关重要

当谈及对未来的工作有怎样的规划时,王吉星对自己的安排是:过不设限的人生。财经媒体人这一职业身份并不是长期的,他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去主动选择职业。如果他喜欢车,以后可能从事汽车行业的工作,如果他也喜欢宠物,以后可能从事宠物行业的工作。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无极限的人生。

(图4:王吉星在劳动节期间参加半马)

回顾他的工作经历,也是一个追求“突破”的过程。2022年,王吉星在工作中意识到运营类的工作注定与创造性的工作是有距离的。于是,他在年底离职,去到《北京时间》做泛财经类的短视频做财经记者。两年后,又来到了现在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担任主创。或许这样的职业跨越在许多人看来无法理解,但他却说:“我觉得从0到1的塑造探索过程比从1到99的锦上添花的过程更吸引我。”

一成不变不是人生,新闻专业的学生面对各种唱衰,倘若一味自怨自艾,一味抱怨生不逢时,不去寻找与新闻专业相契合的兴趣点,就会很快淹没在唱衰新闻专业的信息洪流中。再谈及新闻专业,就很难想起“达观”二字了。

相关内容

青春力量托举梦想——中北大学学子谭炫艺的云端助学和社区服务实践

夏日炎炎,在由河津市委社会工作部、河津市民政局、河津市文明办、共青团河津市委、河津市爱心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河津市“云端助学益起成长”大学生辅导小朋友志愿项目中...

梧院学子三下乡:实践乐趣动人心,践行精神添风采

大学生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马玉璇)2024年7月8日,梧州学院“花开半夏青春筑梦”食药基层服务践行团前往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木护村进行实践活动。此次来到木护村,践行团的...

广东医科大学志愿者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救”在身边,共护美好未来

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提升救人助人能力,广东医科大学湛城蓝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在友谊街道文化站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肺复苏(CPR)教学宣讲活动。本...

共享食堂调研记:深入社区食堂,共创社区美好未来

7月6日,我们很荣幸作为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食空邻聚,共创未来”逐梦科创社会实践团队——食链先锋队中的一员,参与到了衢州市未来社区共享食堂运营模式和满意度的深入...

走进国之重器,感悟工匠力量

为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加强新时代工业认知,了解现代化、智能化工业流水线,传承钢铁精神,点亮奋斗青春,了解攀钢建设情况,追忆攀钢人的光辉历程。在攀钢钒制造部管控...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海报

投诉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