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剔透光影 织光绘墨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马卓越 丁加苗 胡晴 席妍妍 张恒 阅读:124 复制标题和网址

剔透光影 织光绘墨

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

透过薄如蝉翼的帐纱

勾勒出一片绮美与华丽

承载着匠人对传统纱灯手艺的眷恋

“纱灯笼皓魂,宣纸载烟云。徽墨文房宝,潜簟凝寒冰。折扇青阳好,巢鱼席上珍。怀榴镶醉玉,祁茶天下闻。”《安徽省志》八宝歌中第一句说的便是剔墨纱灯,皖地八大特产之一。

剔墨纱灯,是宫灯的一种,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300余年历史,是一种古老传统手工艺。纱灯制作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由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多项工艺制成。灯壁四周镶罩纱绢,选用薄似蝉翼丝质绢纱作画,绘以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形象,运用独特的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所制的灯具十分精美。

图为剔墨纱灯传承人——朱晓钟讲述剔墨纱灯的历史

溯 源 千 年 的 文 化

起 源

相传剔墨纱灯起源于1104年,北宋书画家米芾就任无为军知州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于是在当地留下了放灯、赏灯、制灯、画灯的习俗。

至清康熙年间,知名画师蔡竹田等人考虑到灯面上所用的玻璃稀有难以获得、纸张容易破损、布面不透光皆而摒弃,于是选用丝质绢纱作为灯笼壁面而在上面作画,同时首创“剔墨”技法。他们改进了传统的手法,使之更具地方特色。

图为《安徽八宝歌》中介绍剔墨纱灯的诗句

发 展

剔墨纱灯的工艺成熟于清嘉庆年间,鼎盛时期制灯的作坊多达30余家,有近百个品种,年产量达万余。

1894年,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辰,特派统领官专程来无为征选纱灯。“万寿庆典”宫殿内外处处纱灯高悬,观赏者无不称奇,因此无为的剔墨纱灯被誉为“宫灯”, 自此无为剔墨纱灯名声大振。

在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高高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展示出一方的风采。

图为记载剔墨纱灯历史的古书

困 境

后来,民间工艺遭到破坏,剔墨纱灯的传承也遇到困境。

1984年,文化部门为抢救这一无形文化遗产,广泛召集流散在社会的画师、工匠,深入挖掘“剔墨纱灯”工艺秘诀,并恢复生产。但由于纱灯全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费工费时,价格太高,导致纱灯滞销,后来不得不再度停产。

直到2004年,中央有关部门需要寻找无为的剔墨纱灯,当时将无为寻了个遍,也未能找到一个完整的剔墨纱灯。

图为无为市博物馆介绍剔墨纱灯的历史

传 承

朱晓钟,自幼喜爱工艺美术,在无为文化部门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工作。1984年开始学习制造剔墨纱灯,后来由于工厂停产而中止。2004年为了找回即将消逝的传统工艺,朱晓钟一边回忆一边制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他独自创作的一对剔墨纱灯终于完成,使得无为纱灯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下来。

在文化部门与传承人朱晓钟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12月,剔墨纱灯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在中国首届非遗大展中荣获金奖。2013年,剔墨纱灯被选送至中南海珍藏。

图为朱晓钟讲述他与剔墨纱灯的故事

制 作 技 艺

无为剔墨纱灯由两部分构成

灯架

灯架:剔墨纱形状一般为六角和四方型。用紫檀、红木、槠树、红椿等坚硬木材为材料,以精致的木工、雕工、漆工制成。制作之先,严格按图纸制成框架,其框架还可自行折叠。灯架的外缘,雕刻成立体的龙头凤头,中间配以卷草图状的“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底部缀以金黄或大红色的须穗,一般刷以红棕色面漆,显得沉稳、高雅。整体造型别致,结构比例匀称,雕刻精美,结构牢固,用榫槽连接,能自如拆卸,便于收藏和携带,可历经数年反复使用。

图为剔墨纱灯的灯面人物彩绘

灯面

灯面:剔墨纱的灯面采用优质绢纱,经剔墨处理后薄如蝉翼。再绘以绘以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形象,所绘形象四周留空,当夜晚点明灯烛后通体透亮,仿佛悬浮于纱面而独立存在。特别是所绘人物,随着烛光摇曳,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纱灯彩绘的内容多选取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神话传奇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内容,工艺上乘者,还绘制水浒、三国、红楼梦、西厢记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期在观赏时,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纱灯所绘层次分明、形神兼备,在点上蜡烛之后,纱灯通体透亮,视觉效果极佳。

剔 墨 绘 画

1.帐纱:选择洁白、平整、细腻的纱帐在画框之上。

2.描搞:选择合适的线描稿,用铅笔或勾线笔描绘到纱上。

3.剔墨:将画面以外的部分用墨剔除,墨色要均匀。

4.上胶:画面部分正面涂上粘性好,透明度高的胶。

5.上底色:用国画白色颜料在画面反面涂一层,颜色要均匀。

6.勾线:将线稿重新用墨勾勒一遍,要保持线条清晰流畅。

7.染色:用中国画颜料根据画面内容上色,运用工笔画绘画形式多次晕染。

8.调整:处理画面细节,将画面协调工整,最后盖上印章。

9.组装:将画好的灯框组装到主框架上。

10.装饰:用编织精美的中国结或须穗挂在灯架的龙嘴处进行装饰,这样更显剔墨纱灯的飘逸雅致。

图为剔墨纱灯非遗社团课同学们制作场景

图为吕梦婕进行纱灯制作最后一步——装饰

“非遗+美育”纱灯文化课

吕梦婕,朱晓钟培养的剔墨纱灯传承人,现任芜湖鸠江区汤沟镇汤沟中学美术教师,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愿意学习并传承剔墨纱灯,她把非遗剔墨纱灯引进校园,创办了剔墨纱灯艺术工作坊,并开设了芜湖市汤沟中学剔墨纱灯艺术社团,采用“非遗+美育”的形式,讲述文化薪火相传的故事。

在工作坊中,吕梦婕老师实地为同学们展示了成品的剔墨纱灯,并仔细讲解了从仗纱、剔墨到勾线、着色、晕染等工笔绘画步骤。在课上,同学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剔墨纱灯的制作技巧,还可以了解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寓意。通过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良,每一盏纱灯都充满了现代气息,同时又不失古典韵味。

图为社团课上吕梦婕指导同学制作纱灯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吕梦婕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教书育人以外,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加强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展演和宣传课,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

图为吕梦婕讲述她和剔墨纱灯的故事

传 承 与 创 新

剔墨纱灯,承载着中国的古老工艺与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典雅的外观,在传统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剔墨纱灯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传统题材为设计元素,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人们也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工艺之中,使得剔墨纱灯既有古典之美,又不失时尚气息。

剔墨纱灯是中国古代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盏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象征。未来中国青年也将继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青春的磅礴力量!

图为朱晓钟传授吕梦婕制作剔墨纱灯技艺

图为汤沟中学同学剔墨纱灯作品

相关内容

青春力量托举梦想——中北大学学子谭炫艺的云端助学和社区服务实践

夏日炎炎,在由河津市委社会工作部、河津市民政局、河津市文明办、共青团河津市委、河津市爱心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河津市“云端助学益起成长”大学生辅导小朋友志愿项目中...

梧院学子三下乡:实践乐趣动人心,践行精神添风采

大学生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马玉璇)2024年7月8日,梧州学院“花开半夏青春筑梦”食药基层服务践行团前往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木护村进行实践活动。此次来到木护村,践行团的...

广东医科大学志愿者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救”在身边,共护美好未来

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提升救人助人能力,广东医科大学湛城蓝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在友谊街道文化站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肺复苏(CPR)教学宣讲活动。本...

共享食堂调研记:深入社区食堂,共创社区美好未来

7月6日,我们很荣幸作为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食空邻聚,共创未来”逐梦科创社会实践团队——食链先锋队中的一员,参与到了衢州市未来社区共享食堂运营模式和满意度的深入...

走进国之重器,感悟工匠力量

为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加强新时代工业认知,了解现代化、智能化工业流水线,传承钢铁精神,点亮奋斗青春,了解攀钢建设情况,追忆攀钢人的光辉历程。在攀钢钒制造部管控...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海报

投诉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