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偏岩同行,探古镇非遗2025年暑期期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子怀揣对传统手艺的敬畏之心,走进重庆北碚偏岩古镇。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木质吊脚楼依山傍水,潺潺溪水穿镇而过,古镇的慢时光让刚抵达的队员们瞬间卸下旅途疲惫。前去拜访古镇里为数不多的女铁匠——经小玲,探寻打铁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
沿着古镇主街漫步,队员们循着隐约传来的 “叮叮当当” 声前行。穿过几处售卖特色小吃的摊位,一座略显古朴的铁匠铺出现在眼前,门口悬挂的木牌虽有些褪色,却透着岁月的厚重。铺内,炭火在火炉中燃烧得通红,映照得整个空间暖意融融。经小玲身着深蓝色工装,正手持铁锤,专注地对着铁砧上的铁块反复锻打。火星随着铁锤的起落不断飞溅,落在地面的铁屑还带着余温,清脆的打铁声在不大的铺子内回荡,形成独特的 “交响乐”。

图为队经小玲接待队员并进行谈话 姚春林供图
听到队员们的脚步声,经小玲停下手中的活计,用沾着炭灰的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你们是来了解打铁手艺的吧?” 她热情地招呼队员们,随后从角落搬来几张小板凳。待队员们坐定,经小玲便打开了话匣子,分享起自己与打铁手艺的渊源。 她说起初握铁锤都觉得吃力,手臂每天酸痛不已,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她从没想过放弃,“既然选择了这行,就要坚持下去”。
交流中,队员们好奇地询问打铁技艺的难点。经小玲站起身,拿起一块铁块放入火炉,待铁块烧至通红,迅速用铁钳将其夹到铁砧上。“打铁讲究‘火候’和‘力度’,火候不到,铁就没韧性;力度不均,打出的器具就不规整。” 她一边说着,一边挥动铁锤,每一次敲击都精准有力,不一会儿,原本不规则的铁块渐渐有了农具的雏形。队员们看得目不转睛,纷纷感叹传统技艺的精妙。

图为队员与经小玲就铁匠铺历史进行交流 肖玲珑供图
当谈及手艺传承时,经小玲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忧虑。“现在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又苦又累,赚钱也慢。” 她坦言,这些年有不少人来咨询学艺,但最终都因难以承受辛苦而放弃。不过,让她欣慰的是,随着古镇文旅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游客对打铁手艺产生兴趣,也有人开始关注这门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不知不觉,半天时间悄然过去。离开铁匠铺时,队员们回头望去,经小玲已重新投入到打铁工作中,清脆的打铁声再次在古镇中响起。此次拜访,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打铁技艺的魅力,更被经小玲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所打动。大家表示,将把此次交流的收获整理成调研资料,为推动传统手艺传承与乡村文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更多人关注这些藏在古镇里的 “非遗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