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艺偏岩古镇,传承文化薪火近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青溯文脉,岩续乡情”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重庆北碚偏岩古镇,在青石板路与潺潺溪水间,寻访三位扎根古镇的文化守护者 ——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唐门彩扎工艺第四代传承人唐亁太、全国现存唯一女铁匠经小玲,以及以山河为笔的现代诗人欧代进,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寻之旅。
团队首先来到唐亁太的彩扎工作室,不大的房间里,挂满了形态各异的彩扎作品:威风凛凛的舞龙、栩栩如生的花灯、灵动精巧的生肖,竹篾的清香与颜料的色泽交织,尽显传统工艺的韵味。年过六旬的唐亁太正端坐桌前,手持细竹篾,指尖翻飞间,一段竹篾便被弯出流畅的弧度。
“彩扎这门手艺,讲究‘扎、糊、绘、放’四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唐亁太向队员们展示着自己的工具,从磨得光滑的竹刀到调配精准的颜料,皆是他数十年匠心的见证。他自幼跟随父辈学习彩扎,如今已坚守这门手艺四十余年,不仅精通竹篾扎制的骨架搭建,更在裱糊、彩绘环节融入创新思路,让传统彩扎既保留古韵,又贴合现代审美。“以前彩扎多用于节庆,现在我会做一些小巧的文创摆件,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门老手艺。” 唐亁太拿起一件迷你彩扎龙灯,眼中满是自豪。队员们忍不住上手尝试,在唐老的指导下,虽笨拙地完成了简单的竹篾造型,却深刻体会到这门技艺背后的耐心与专注。

图为馆长为同学们进行讲解 姚春林供图
离开彩扎工作室,队员们循着熟悉的 “叮叮当当” 声,再次来到女铁匠经小玲的打铁铺。作为全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女铁匠,经小玲的故事早已让队员们心生敬佩,此次重逢,更添几分亲切。铺内炉火依旧通红,经小玲与丈夫正默契配合,丈夫负责烧火、递料,她则手持铁锤,对着铁砧上的铁块精准锻打,火星四溅间,一块普通的铁料渐渐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

图为队员与经小玲交谈 肖玲珑供图
她最初学习打铁,因体力不足、手法生疏屡屡受挫,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不仅掌握了锻打、淬火等核心技艺,还能根据村民需求,定制出趁手的农具、厨具。“你看这些锄头、菜刀,都是按老辈人的手艺做的,镇上不少村民用了十几年还来找我修。” 经小玲指着墙上挂着的成品,语气中满是骄傲。队员们围在铁砧旁,听她讲述打铁时 “火候” 与 “力度” 的把控诀窍,看着她布满老茧的双手,深深感受到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与不易。
午后的古镇格外静谧,队员们在古镇的文创咖啡馆里,见到了现代诗人欧代进。他身着素色衣衫,手中捧着一本诗集,眉眼间满是文人的儒雅。欧代进长期生活在偏岩古镇,古镇的山水、人文,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图为殴代进与同学们分享写作思路 姚春林供图
“我总觉得,山河大地里藏着最动人的故事,也藏着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欧代进向队员们朗读了自己的诗作《偏岩记事》,诗中既有古镇 “溪水绕屋流,青瓦映晨雾” 的细腻景致,也有 “铁匠铺的火星,点亮千年的坚守” 的深刻感悟,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他告诉队员们,自己始终坚信,诗歌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能成为传承文化、传递精神的载体。“你们来古镇探寻传统手艺,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希望你们能把看到的、听到的,转化为青春的力量,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关注文化。” 欧代进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图为欧代进与同学们合照 贾月宁供图
夕阳西下,三下乡团队的偏岩古镇之行落下帷幕。从唐亁太指尖的彩扎技艺,到经小玲铁砧上的火花,再到欧代进诗中的家国情怀,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温度,更坚定了传承文化、助力乡村发展的信念。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探寻的收获整理成册,让更多人了解偏岩古镇的文化故事,让文化的薪火在青春的力量中持续传递。
、
通讯人:贾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