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向颖超 阅读:121 复制标题和网址

《什么是教育》一书是由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精神病学家、教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创作的。雅斯贝尔斯在书中以“存在、自由和超越”的存在哲学思想为根基,深刻阐述了他对什么是教育的独特见解。刚读此书时,我不能理解书本中对于教育的众多理解,这也许是我较少读这类书的缘故。但是认真阅读下来,我发现书中的知识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在书本的开头,作者就强调教育应当是完全敞开,互相平等的。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由此联想到如今教育问题,许多教育者只是一味地将固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自己与学生完全隔离开,把自己意志强加于学生,没有与学生进行灵魂的碰撞与交流,从而让人们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教育只是强迫学习,人只是通过历史而存在,仅在书本和学校中成长起来,对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强迫的盲目信任。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如何内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发挥。由此,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我十分赞同以上观点,我国的《大学》一书开卷宗义这样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显内心本善的德性。细想我们从小到大学的知识有多少还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呢?高考前我们会背古诗,记得各个朝代成立的年份,记得各种数学公式。但是当我们步入社会后,我们还能完全记得这些知识吗?这是一种悲哀,一种遗憾。我们只是一直强迫学习并且接受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很多时候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并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给破灭了。由此也能看出,触及灵魂的教育才能长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在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作者将教育分成了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局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意识。师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极具个人色彩,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尊敬具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方式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缺少公平,都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作者极力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是因为他赞同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双方都追求自由的思考,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无尽的追问与对绝对真理的无知。从文艺复兴运动中,我们就能看出,苏格拉底提倡在探索真理中寻找自我。苏格拉底与其他思想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经常与手工艺者、政治家、艺术家、智者和妓女探讨问题,他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在街头、集市、运动场和餐宴上消磨时光。他主张教育不是有知者引领无知者,而是人们携手走向自我。正如《师说》当中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育者应当放下身份,与学生平起平坐,共同去探讨问题的本质。

“其实,大学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苏格拉底式教育。它不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与中学教育有所不同。”大学作为特殊的学校,学生们在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并由此获得终身受用的学科思维方式,同时具备科学批判思维。而教授拥有教学的自由,通过学科传授真理。然而,这只是雅斯贝尔斯理想的大学。对比如今的大学现状,我们会发现,在现在的大学模式下,学生们大多只是单纯应付考试,那些敢于冒险,敢于实践的学生已被淘汰。“在大学里,其实我们每个人上大学都十分渴望自由,不希望被束缚和被逼迫。喜欢的课就认真听,不喜欢的课就会在下面玩手机。我们其实都会思考,大学究竟要学什么?我们真正热爱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总是渴望做自己。然而,随着我们不断成长,许多人最终成为了别人的盗版。看见别人考证自己也去考,看见别人参见什么活动自己也去参加。这样会在现实中迷失自己,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让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掘。“在大学的领地内,除了不可穷尽的真理以外,没有任何权威。”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是为了更深层次与灵魂交流和对话,是升华我们的思想。因此,大学教育不是全方位的,更多的是激励学生们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因此,我们得出,大学教育的任务十分重大。大学教育虽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大学教育的价值是是十分重大的。唯有在心里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学习什么,我们才会变成“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

“找寻教育的意义,需要将教育回归本真状态。”真正的教育是用来丰富内涵,启迪人心的,绝不是把人当成机器一样训练。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我们还需要了解历史对教育的影响,历史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民族和人类生活,由此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了解历史,反思历史,我们才能看清本质,实现通过教育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超越精神自我的目的。

“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培养了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中以何种尺度和自明性生活,都将决定这个民族的命运。”教育对国家与民族来说意义重大,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教育关乎人民的安全,是精神的未来,是民主、自由与理性给予的保障。同时,教育带给我们的是文化的传承,爱的传递,生活秩序的规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好的教育制度,好的教育思想,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较高的地位。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注重生命信仰和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源的追问与超越的本真意义。读完这本书,了解完雅斯贝尔斯的经历,敬佩作者在德国敬礼内外深重灾难洗礼之际依旧捍卫着教育的尊严。教育任务任重道远,我们需要高度关注!

相关内容

青春力量托举梦想——中北大学学子谭炫艺的云端助学和社区服务实践

夏日炎炎,在由河津市委社会工作部、河津市民政局、河津市文明办、共青团河津市委、河津市爱心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河津市“云端助学益起成长”大学生辅导小朋友志愿项目中...

梧院学子三下乡:实践乐趣动人心,践行精神添风采

大学生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马玉璇)2024年7月8日,梧州学院“花开半夏青春筑梦”食药基层服务践行团前往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木护村进行实践活动。此次来到木护村,践行团的...

广东医科大学志愿者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救”在身边,共护美好未来

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提升救人助人能力,广东医科大学湛城蓝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在友谊街道文化站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肺复苏(CPR)教学宣讲活动。本...

共享食堂调研记:深入社区食堂,共创社区美好未来

7月6日,我们很荣幸作为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食空邻聚,共创未来”逐梦科创社会实践团队——食链先锋队中的一员,参与到了衢州市未来社区共享食堂运营模式和满意度的深入...

走进国之重器,感悟工匠力量

为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加强新时代工业认知,了解现代化、智能化工业流水线,传承钢铁精神,点亮奋斗青春,了解攀钢建设情况,追忆攀钢人的光辉历程。在攀钢钒制造部管控...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海报

投诉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