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工业文明正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裂变,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着机械的动作,汗水与钢铁碰撞出效率至上的时代回响。在这片混沌中,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传统经验主义管理的迷雾,他响亮地提出科学管理的号召,将一般管理中的掣肘一一剖析。力求将科学理性注入管理的血脉,从而迎接一个物质财富与生活方式变化的新世界。
泰勒开宗明义地提出科学管理的前提在于雇主与工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不在于其他,正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将为工人和雇主带来福祉。正因如此,科学管理才应运而生。科学管理将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构建雇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的意义在于将从过去管理者采取一般激励手段下,劳资双方在低效与对抗中彼此消耗的困局中摆脱出来。泰勒也因此直白而犀利地指出“在过时的管理制度下,要取得什么成就就几乎完全依赖于工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但是,实际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科学管理理论的四大支柱将为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
在科学管理的视角下,管理者不再只是指挥者,而是与工人共同分担的合作者。他将利用管理者的优势,系统地为工人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法与流程。他将对工人施以情感与物质的帮助,引领工人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使管理者和工人共同分担职责。经此,雇主与工人关系得到改善,“磨洋工”现象将成为过去式。在泰勒的设计之下,工人和雇主将通过科学管理的设计共同追求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工人的科学选拔与培训,管理者的组织与激励都将纳入一套标准化的方程式。在该方程式的运算下,生产效率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的确,正如同泰勒在书中末尾指出科学管理取代一般管理的历程必将缓慢,事实也同样如此。泰勒基于时间与动作研究和分解工作流程,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的方法,成为了现代流程优化的理论源头。我们可以看见效率至上的理念渐被摆在管理与生产的核心地位,恰似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式生产都流淌着泰勒主义的基因一样。
然而,效率的神话终究投下阴影。我们惋惜地看到21世纪的今天,泰勒描绘的乌托邦已成为泡沫。当今世界,即使物质财富早已不知飞跃上了几个台阶,但是贫穷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更加棘手的问题。这或许是低估了人性的贪婪与欲望,或许是雇主与工人利益一致的设想太过简单……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科学管理原理》的光辉所在。泰勒将管理学从经验的泥沼中拽出赋予其科学的尊严,他开创的实证研究方法,为科学管理的向前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今的我们仍走在寻找效率与人性平衡的路上。21世纪的今天新的思想和人性的复杂性只会随着时代发展有增无减。《科学管理原理》中那些被绩效量化的创造力、被流程压抑的灵感,都在警醒着我们:管理的终极对象不是机器——而是人。科学的建构为我们提供方法论的向导,但是对人性的准确理解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看清管理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