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化的浪潮不断冲刷着传统治理体系的堤岸,盖伊·彼得斯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如同一把解剖刀,切入各国政府改革的肌理,以四重治理模式的辩证框架,为后科层制时代的政治实验绘制了导航图。书中对市场式、参与式、弹性化与解制型政府的剖析,既是对20世纪末全球行政改革的总结,亦是对未来治理可能性的哲学思辨。
市场式政府的构想源自对官僚垄断的批判,它将经济学的竞争逻辑注入公共领域。在分权化的结构设计中,部门间的壁垒被打破为内部市场,政策制定如同商品交易般接受效率的检验。英国撒切尔时代的“下一步行动方案”便是典型实践——将行政机构拆分为数百个执行局,通过绩效合同实现“掌舵与划桨”的分离。但这种将公民降格为“消费者”的简化逻辑,也可能陷入贬低公民地位等陷阱。
与市场型政府大相径庭的则是参与式政府,参与式政府的蓝图则试图在技术理性中重燃民主的火种,寻求一种政治性更强、更民主、更集体性的机制向政府传递信号,打破韦伯式层级制的垂直结构。在市政厅的圆桌会议上,基层公务员与市民共同调试政策齿轮,落实对话式民主。但这种理想主义的治理模型同样面临现实的悖论:扁平化组织在提升响应速度的同时,可能削弱专业判断的权威性。正如许多国家推行协商民主时发现的困境:当公众能够随意质疑,科学共识的构建也会变得步履维艰。
弹性化政府的实验则像一剂应对不确定性的解药,强调政府的应变力与回应力。在弹性制政府的改革逻辑下,虚拟组织的幽灵在政府架构中游走,承担社会制度构建的重要角色。在灵活的组织结构中,为适应环境变化提出的新挑战,对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书中所说“弹性化模式对员工要求相当苛刻,因为弹性化政府假定,在庞大的政府机器中,员工都是可以更换的零件,所以可以随意替换。”
最具颠覆性的解制型政府模式,试图在规则废墟上重建官僚自主性。它像拆除科层制的脚手架,放松政府内部规制,让公务员在责任制的天空下自由创造,激发官僚体系的活力与创造力。此外,解制型政府仍兼顾层级节制与责任约束,以实现更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
彼得斯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四种模式既是解药亦是毒药的双重性。市场式政府的效率可能侵蚀公平,参与式民主的协商可能拖累效能,弹性化结构的敏捷可能瓦解责任链条,解制型放权可能打开寻租之门。每种新模式在解决旧疾的同时,可能也会催生新症。
在技术奇点临近的今天,彼得斯的理论框架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或许会在未来催生出新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书中那个根本命题始终在场:当我们在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秩序、创新与传承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本质上是在探索“如何让权力保持谦卑,让治理回归服务”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