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阿拉尔,骄阳炙烤着戈壁,学苑社区活动室里却流淌着沁人的清凉。塔里木大学"胡杨青衿"实践团的志愿者们正弯腰与孩子们围坐成圈,指尖划过彩纸的声响与稚嫩的笑声交织,像一串被阳光晒暖的风铃。这场始于6月30日的暑期实践,早已超越了"服务者"与"受助者"的简单定义,成为胡杨学子与社区居民共同书写的成长诗篇。
当知识长出翅膀
桃源社区的维吾尔族大叔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的杂货店,近来总飘出朗朗书声。志愿者们带着自制的双语价目表走进店铺,把"苹果五元一斤"拆成声母韵母,在计算器上敲出数字的同时,也敲开了语言的隔阂。"原来'多少钱'的'多',和'很多朋友'的'多'是一个字!"大叔用刚学会的短语笑着道谢,货架上的葡萄干仿佛也因这声问候变得更甜。
学苑社区的绘画课上,五年级的哈萨克族女孩古丽娜孜将志愿者教的渐变色技法,融进了她笔下的胡杨。"树干要像爷爷的皱纹一样深,叶子要像天边的晚霞。"她举着画纸讲解的模样,让一旁的志愿者突然读懂:所谓教学相长,不过是孩子用想象力,给成年人上了一堂关于热爱的课。
让温暖双向流淌
新苑社区的调解室里,刚结束纠纷协调的志愿者李雨桐,被居民王阿姨塞了一把自家种的葡萄。"你们讲的道理比冰棍还解渴。"这句朴实的夸赞,比任何奖状都珍贵。当她把邻里从剑拔弩张劝到握手言和,才真正明白:基层治理的智慧,不在教科书里,而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
南公园社区的乒乓球台旁,十二岁的脑瘫男孩小宇正奋力挥动球拍。志愿者们特意放慢节奏,让白色的乒乓球在球台上来回跳跃,像一只传递勇气的精灵。当小宇终于接住第一球时,欢呼声震落了树梢的蝉鸣——原来帮助从来不是施舍,而是给彼此一个发光的机会。
如今实践活动已近尾声,但那些发生在客厅餐桌旁的汉语对话,活动室彩纸上的胡杨年轮,调解室里解开的千千结,仍在社区的肌理中生长。正如志愿者日记里写的:"我们来的时候带着知识的种子,离开时却收获了整片森林。"在阿拉尔的夏日里,这群胡杨学子用青春证明:最动人的帮扶,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