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比昨天更烈些,走到萤火虫班门口时,远远就听见里面传来争论声。推开门,只见小宇正举着昨天画的光斑图,跟朵朵争执着太阳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我笑着晃了晃手里的人造太阳模型:“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特别的‘太阳’,它是科学家爷爷们造出来的哦。”
上课铃响后,我把核聚变反应的示意图贴在黑板上,用红笔圈出“人造太阳”四个字。本以为二年级的孩子会听不懂,没想到小宇第一个举手:“是不是像奥特曼的能量核心?”这个比喻让我眼前一亮,顺势拿出准备好的动画短片——画面里的人造太阳像颗发光的玻璃球,周围环绕着不停旋转的能量环。当看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的镜头时,朵朵突然指着屏幕小声问:“他们为什么要造太阳呀?”
我给孩子们讲了两弹一星的故事,没有说太多复杂的原理,只告诉他们:“以前有别的国家欺负我们没有厉害的武器,一群爷爷放弃了城里的好日子,跑到沙漠里研究原子弹,他们吃着干馒头,睡着土坯房,却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现在的科学家造人造太阳,是想让我们以后用电不用花钱,再也不用担心停电啦。”说到这里,小宇突然站起来敬礼,虽然姿势歪歪扭扭,眼神却格外认真:“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
下午整理教案时,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画的太阳旁边,都多了几个戴眼镜的小人,想必是把科学家的形象记在了心里。傍晚的风带着些凉意,队员们集合后,一同出发去拜访一位与科研事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前辈。出发前,我特意把小宇画的“科学家太阳”塞进了采访本。
访谈的地方很安静,前辈坐在那里,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却掩不住眼里的光芒。他给我们看了些过去的物件,虽不华丽,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故事。他说话时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带着历经时光沉淀的厚重。听着他讲述那些年的经历,能感受到一种执着又坚定的力量,那是对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赤诚。偶尔提到如今的科技发展,他眼里会泛起欣慰的光,话语里满是对我们年轻人的期许。
回去的路上,月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队员们一路都在轻声讨论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我摸着采访本里那张孩子气的画,突然明白今天的课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种子。就像当年那些科研工作者埋下的希望,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