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今天我要担任《云游七大洲之南极洲》的助教,看着孩子们用画笔和想象力触摸那片遥远的冰雪大陆。下午则将转换角色,与指导老师深入讨论调研方向。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却同样让我对教育与社会实践有了新的思考。
南极的想象之旅
当主讲老师展开南极洲地图时,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孩子们的问题像企鹅般一个接一个蹦出来:"老师,南极有没有学校?""企鹅会不会感冒?""冰山下面住着美人鱼吗?"这些天真的提问让地理知识瞬间生动起来。
作为助教,我的工作是分发材料和维持秩序,但很快就被孩子们的想象力所感染。有个小男孩固执地认为企鹅应该穿毛衣,在画作上给它们添了五彩的条纹;一个小姑娘画了会飞的企鹅,说"这样它们就能来找我们玩了"。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我突然明白,教育的意义或许不在于传授绝对正确的知识,而在于保护这份可贵的想象力。
最让我触动的是讨论"南极环境保护"时,平时调皮的明明突然说:"如果我们把垃圾扔到南极,企鹅宝宝会生病的。"说这话时,他正小心翼翼地用橡皮擦掉画纸上多余的铅笔痕迹,仿佛真的在呵护那片纯净的冰雪世界。那一刻,遥远的地理概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变成了真切的关怀。
调研讨论中的思维碰撞
与指导老师的调研讨论会持续了很久。我们围绕"乡贤反哺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展开争论,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只关注资金数字,要看见人背后的故事。"
这让我想到材料中提到的细节:皮胜利如何以党员身份协调政府关系,凌林会长三十年如一日投入教育公益,还有那些捐款几十元的普通村民。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真相——乡村教育的改变从来不是单靠某个英雄人物,而是无数人各尽所能的接力。正如南极冰川由无数雪花堆积而成,教育的进步也源于点滴积累。
今天的两种角色看似割裂:上午是充满童趣的助教,下午是严谨的调研讨论者。但细想之下,它们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教育如何既保护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或许正如南极的冰川与企鹅共存,理想的教育也该是浪漫与理性的和谐共生。
回宿舍的路上,夕阳将影子拉得很长。口袋里装着孩子们送的"南极纪念品"——几张皱巴巴的企鹅画,脑海里回响着老师的调研建议。明天还有新的工作,但今天的感悟已如南极的星光,静静照亮我的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