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日的支教与调研后,终于迎来一个完整的休息日。今天没有教学任务,没有调研安排,只有一场期待已久的团队烧烤——这个看似平常的团建活动,却让我对"团队"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们五六个人一组,拿着列好的清单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看着同伴们专注挑选食材的侧脸,突然发现,在讲台之外,每个人都有我不曾了解的闪光点。回程时,我们提着大包小包的食材,汗水浸湿了后背,却莫名感到一种充实的快乐。或许团队协作的魅力就在于此——在共同完成一件小事的过程中,彼此的距离悄然拉近。
洗菜池前的水花四溅,案板上的刀起刀落,穿肉串时的互相调侃,这些声音交织成午后最热闹的乐章。我负责切土豆片,本以为简单的任务,却在同伴"厚薄不均"的调侃中变得艰难。
没有分工表,没有指派,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擅长的事,又随时准备补位。当厨房里飘起第一缕腌肉的香气时,我突然明白,所谓团队精神,或许就像这腌料——需要时间,需要各种调料的融合,才能酝酿出最好的味道。
暮色四合时,烧烤架上的炭火终于亮起红光。最初的混乱可想而知:有人把鸡翅烤成了黑炭,有人对着冒烟的玉米手足无措。但很快,经验丰富的队员开始传授技巧,"先刷油后撒料"、"勤翻面少冒烟"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围坐在跳跃的火光旁,看着彼此被炭火熏花的脸,分享着或焦或生的"杰作",那些支教时的疲惫、调研时的困惑,都在笑声中消散。有个瞬间,我望着火光映照下的一张张笑脸,突然想起白天在市集上买的那个有虫眼的南瓜——就像我们的团队,或许都不完美,但正因为有这些真实的不完美,才显得珍贵。
回望这一天的点滴:市集上的精打细算,厨房里的手忙脚乱,烧烤架前的相互配合,这些画面拼凑出一个关于团队协作的真相:真正的凝聚力不在于策划多完美的活动,而在于共同经历时的真诚投入。就像那堆需要耐心等待的炭火,团队的默契也需要时间和共同经历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