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三都:在文化交融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当载满收获的大巴车缓缓驶离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青山绿水,队员们手中的漆扇仍散发着樟木清香,孩子们赠送的剪纸作品在阳光下格外鲜亮。为期六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以“探寻水族文化,铸牢团结意识”为主题,让青春的足迹深深烙印在这片民族文化沃土上,也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流在山间田畔静静流淌。
触摸千年文脉:在水书里读懂文化共生
清晨的三都薄雾缭绕,实践队首先走进了水书先生韦老先生的小院。年过七旬的老人摊开泛黄平整的水书,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抚那些似字似画的符号:“这是‘水’,像溪流蜿蜒;这是‘火’,如火苗跳跃。”作为“活着的象形文字”,水书不仅记录着水族的天文历法与伦理习俗,更藏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图为红浸少年心实践团队调研水族文字。周洋洋 供图。
“水书是我们的根,但根要扎在土里,也要和其他树的根交缠在一起,才长得稳。”韦老先生的话道破文化传承的真谛。在与老人的交流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各民族文化不是孤立的瑰宝,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相互尊重、彼此滋养,才能让文化之树常青。
童心绘团结:课堂里绽放的民族之花
社区教室里,孩子们的笑声像山间清泉般悦耳。实践队员们带来的剪纸工具、漆扇材料和宣纸毛笔,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讲民族团结故事时,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天真提问:“水族的故事和苗族的故事能放在一起吗?”队员笑着回应:“就像你和同桌,不一样也能一起做游戏呀!”
这句话打开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剪纸课上,五团花、石榴花在小手中绽放,
图为杨莹玉带领小朋友一起剪纸。杨莹玉 供图
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紧密团结;漆扇制作时,水族马尾绣纹样与汉族牡丹同框,扇面上“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字样格外暖心。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和巧手,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悄悄种进了心田,也让队员们看到文化交融最纯真的模样。
田野间的协作:乡村振兴里的团结力量
走进马桑菌种植基地,大棚里鲜嫩的菌菇破土而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基地负责人介绍,这个富民项目是水族、布依族、汉族村民共同的心血:汉族技术员带来专业知识,水族老乡贡献种植经验,布依族乡亲拓展销售渠道,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协作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
图为贵州师范学院丽琼工作室暑期三下乡成员聆听马桑菌基地负责人介绍。杨莹玉 供图。
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让队员们深刻理解: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各民族发挥所长、携手共进的成果。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作精神,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大地的生动实践。
舞台上的共鸣:文艺汇演凝聚同心力量
夜幕降临,一场热闹的民族团结文艺汇演点燃了乡村的夜晚。动感街舞《青春节拍》展现青春活力,深情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引发全场跟唱,队员们的小品、趣味化学实验与村民的即兴表演轮番登场,老人孩子的笑容在灯光下格外灿烂。
图为文艺汇演结束后的大合照。杨莹玉 供图
“从老人到孩子都能参与,这才是乡村文化该有的样子。”幸福社区居委会潘主任的感慨道出了汇演的意义。这不仅是一场才艺展示,更是一座情感桥梁——青年学子与本土村民在欢笑中拉近距离,文化认同在互动中升华为共建家乡的强大合力。
六天的三都之行,让实践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领悟。从水书里的文化坚守,到孩子们作品里的民族想象,从种植基地的协作身影,到汇演舞台的共鸣歌声,每一个瞬间都在诉说: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流淌在日常里的真实暖流。
青春的足迹已远,但播撒在三都大地上的团结种子,必将在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呵护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而这场实践留下的珍贵印记,也将激励着青年一代继续做文化的传承者、团结的践行者,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流永远流淌在神州大地。
通讯员:杨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