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当岳麓山下的书卷气遇见汨罗江畔的稻花香,我们湖南师范大学“奋楫者”实践团一行20人,带着对乡土中国的懵懂认知,踏上了前往岳阳平江县余坪镇张市村的旅程。车轮碾过蜿蜒的山路,窗外是起伏的丘陵和连绵的稻田,如同展开了一幅被岁月浸染的水墨长卷。我们此行所要绘制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图谱,而是一幅以心灵为纸、以乡情为墨的“青春版中华文脉地图”。
初到张市村,最先触动我们的不是风景,而是声音。华中小学课堂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与汨罗江的潺潺水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千年文脉在此刻有了具体的回响。“老师,屈原真的到过我们这里的汨罗江吗?”一个孩子举手发问时,我忽然意识到,文脉的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于这样真切的对话里。
我们带来的“两弹一星”精神课程,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平江的红色历史讲起,让孩子们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联系。你或许会问:这和文脉有什么关系?但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听到他们在红色论坛中讲述祖辈的平江故事时,你就会知道——文脉的传递,从来都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悄然完成的。
走出课堂,我们开始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文化维度。走访二百余户人家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走马观花,而是真真切切地坐在农家板凳上,听老人用方言讲述村庄的变迁,在他们的世界中找寻平江文脉的足迹。一位老人指着远处荒废的影剧院说,那里曾是他年轻时看戏的地方,如今只剩断壁残垣。我们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记忆,不是因为要复原一座建筑,而是想留住一段鲜活的民间历史。
最难忘的是在华中小学开展的推普活动。我们教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诵红色故事,一开始他们羞涩不敢开口,后来渐渐放开嗓音。那一刻,孩子们标准的发音与真挚的情感交织,稚嫩脸庞上的认真严肃,仿佛让我看见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离别前,有孩子问我:“老师,文脉是什么?”我指着远处的青山说:“就像这山间的风,你看不见它,但它一直在吹拂着这片土地。”二十一天的实践结束了,但我们绘制的文脉地图才刚刚展开。它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而是刻在心里的坐标——记录着如何在乡土中国发现文化基因,如何让青春与文明对话。这幅地图上没有具体的界线,却有着最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一代代人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