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行践知,方得始终。”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赤旌载梦”实践队走进日照历史纪念馆,开启一场追溯地方发展脉络的实践之旅。团队通过参观展馆陈列、聆听历史故事、体验互动展项,深入了解日照地区的发展历程,感悟先辈们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精神,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汲取精神养分。
上午十点,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纪念馆。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内,丰富的文物、图片、文献和多媒体展项,系统展现了日照这片土地从近代到当代的变迁轨迹。展馆分为“早期社会风貌”“近代民生记忆”“城乡建设历程”“文化传承创新”等多个展区,以生活化的视角串联起地方发展的关键节点,让历史场景变得可触可感。
在“早期社会风貌”展区,泛黄的老照片里,日照老街的青石板路、渔民的木质渔船、市集上的吆喝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展柜中陈列的旧式农具、手工纺织工具、传统饮食器皿,静静诉说着先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智慧。同学们仔细观察着一件民国时期的渔网,“这些物件背后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靠勤劳双手谋生的坚韧。”队员们不时驻足讨论,在老物件中探寻前人的生活印记。
“近代民生记忆”展区的氛围格外引人深思。一幅幅记录着地方变迁的影像资料,展现了这片土地曾经历的艰难岁月。展板上,日军侵华时期的暴行记录让队员们神情凝重——被炸毁的民房、流离失所的百姓、损毁的农田,无声地诉说着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摧残。讲解员讲述着当时民众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故事:邻里之间分食口粮、手艺人无偿修补农具、年轻人自发组织保护老弱妇孺……这些平凡人的坚守,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守望相助”四个字的重量。
“城乡建设历程”展区则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发展画卷。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泥泞小路到柏油大道,从手摇电话到智能手机,实物与影像的对比生动展现了日照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复原的“老供销社”场景里,铁皮饼干盒、搪瓷缸、布票粮票等物品,唤起了队员们对父辈讲述的年代记忆;而现代港口、智能工厂的模型,则让大家看到了科技发展为地方带来的新活力。“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品质,每一步变化都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队员们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悟。
在“文化传承创新”展区,日照剪纸、黑陶制作、渔民号子等非遗项目的展示,让队员们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生命力。现场的互动体验区里,大家尝试着用传统技法拓印渔民画,在指尖的操作中体会非遗传承的不易。一位从事黑陶制作四十余年的手艺人通过视频讲述:“手艺不怕老,就怕没人学。守住根,才能开出新花。”这句话让队员们陷入思考。
下午三点,实践队结束了参观。返程途中,队员们依然在热烈讨论着所见所闻。“以前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今天才发现,它藏在每一条街巷、每一件老物件里,更藏在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中。”队员王浩说。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家对日照的发展历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让年轻人们明白:美好生活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而当代青年的责任,就是将这份奋斗精神延续下去。
此次实践之旅,如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赤旌载梦”实践队的队员们在历史印记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他们表示,将带着这份感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奋斗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