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建“赓续653精神 汲取奋斗力量”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组织青年学子以文献查阅、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等多元方式深挖653精神内涵,用青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以时代担当续写精神新篇。陕西理工大学原校长何宁教授受邀与实践团队深度对话,将“听党指挥,为国分忧”等32字653精神内核娓娓道来,让这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三线烽火:铸就精神根基
1965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和技术物理系师生分批奔赴“653工地”,开启代号“653工程”的艰苦创业征程。在连城山下的荒坡上,师生们以“一边建校舍、一边搞教学”的奋斗姿态,13年间培育1200余名栋梁之才。“他们在防洪渠挥汗劳动,在油灯下攻坚科研,甚至将生命最后的印记留在了秦巴山区。”何宁教授的讲述中,北校区那栋墙体厚达1米的“501”教学楼尤为醒目——这座为核物理实验而建的特殊建筑,如今静静矗立,成为653精神最鲜活的历史见证,镌刻着老一辈知识分子“为国分忧”的赤子情怀。
基因融合:厚植办学底蕴
“653精神已深度融入学校发展血脉,实现了‘京陕基因’的淬炼融合。”何宁教授指出,学校既传承北大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又延续西北联大服务地方的教育情怀,形成“学术追求与家国情怀并重”的鲜明办学特色。如今,653精神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学子,从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到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始终是学校发展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和最鲜明的文化标识。
时代创新:激活传承密码
面对“内卷”、“躺平”等当代青年成长困惑,何宁教授提出创新性传承方案:将艰苦奋斗精神升级为“反脆弱成长”理念,组织学生拍摄“三分钟思政课”抢救北大老教授口述史,让精神传承更接青春地气。“我们不是重复历史,而是创造新的653故事。”实践团成员的感悟道出传承真谛,古老精神正通过年轻化表达,在理工学子心中种下奋斗种子。
当代回响:书写育人答卷
从653分校走出的5位大学校长、12位院士中,北斗卫星时间系统顾问王义遒90岁仍坚守科研一线的事迹,让实践团成员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如今,周培元雕塑广场、院士墙等文化景观让精神具象化,“实验零差错、祖国有需要”的传统精神已升华为“精工博艺”的铮铮誓言。依托这一精神内核,陕西理工大学成为陕南高校的独特标识,更培养出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让653精神在服务秦巴地区发展的实践中持续焕发时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