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翻飞三百年,薪火相传十五代。2025年7月29日至8月5日,资环学院赴沙河市非遗文化调研实践团抵达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十里亭乡下解村展开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实地调研和开展深度访谈提出传承发展与传播方案,提升公众对沙河皮影戏的认知度,为沙河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时代活力与青春力量,赋能当地乡村文化振兴。
一、寻古访今——探寻传承地下解村来时路
在下解村皮影艺术展厅内,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下解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行走时留下的痕迹,下解村出土的约5到10万年前的鸵鸟蛋化石标志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村庄登上了广阔的历史舞台。2000多年前的西汉陶罐,战国时期大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留下的苏秦亭遗址,金代花墓——“牛牛墓”,传承三百年的武术洪拳,续写六百年保存完整的任氏家谱,从史前文明时期到民国时期再到现在,下解村在文化长河中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展厅内的展品不仅仅记录了下解村的历史,更是下解村人民智慧与经验的总结与发展。而在所有历史遗产中最珍贵的一样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皮影戏,下解村人民风尘仆仆走过三百年,将沙河皮影一代一代传承至今,扬名海内外,是责任,是传承,更是皮影戏人执着坚韧的精神。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下解村 张洺歌摄
二、身临其境——挖掘沙河皮影发展史
深入下解村皮影艺术展厅,沙河皮影戏的文化历史画卷缓缓展开。明代时期,沙河皮影逐渐兴盛,据《沙河县志》记载:“以戏娱神”。明清至近现代时期,沙河一直有几十个皮影社,在冀南一带非常兴盛。2013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中国新闻网,人民网等媒体也争相报道宣传沙河皮影戏。
图为沙河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洺歌摄
沙河皮影走过三百年,十五代传承至今,从未间断。沙河皮影人制作以小牛皮为原料,经过九道复杂步骤得以成型。展厅内展有一组清朝传下的皮影人,由沙河皮影戏第十二代传人收藏保存,是一组有幸从历史洪流中幸存的文化遗物。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清代影人 张洺歌摄
三、创新赋能——探索剧团与传承创新点
沙河皮影戏能走过三百年而生生不息,靠的不仅仅是皮影戏人的执着与情怀,更是剧团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无畏精神。沙河皮影平常有全国的义演和受邀商演,前不久和美国华裔少年表演,目前剧团刚从山西回来。为了适应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与喜好,剧团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皮影人产品。剧团设计制作时特意加粗了产品的手柄,使其便于客户欣赏把玩。
图为《西游记》系列人物文创产品 张洺歌摄
除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剧团在训练排演传统剧目的同时,为了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剧团编写排演了一系列儿童剧目包括《小猫钓鱼》、《哪吒闹海》等,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受到很大欢迎,扩大了沙河皮影戏的受众群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儿童皮影戏《小猫钓鱼》 刘彦宏摄
四、深度交流——共促非遗资源新转化
参观完下解村皮影艺术展厅和皮影戏剧团,资环学院赴沙河市非遗文化调研实践团与村委会成员开展深度访谈。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的交流与融合,村委会规划建设皮影小镇。按照规划,皮影小镇拥有3000亩湿地公园,皮影酒店,皮影小镇园区,皮影剧场,皮影博物馆一系列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同时还计划开展垂钓等体验活动。村委会计划将文化传承与人文旅游相结合,同时推进剧目创新以及文创产品开发 ,将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与文化旅游推广宣传相结合,扩大沙河皮影戏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促使海内外游客了解沙河皮影戏,宣传沙河皮影戏,传承沙河皮影戏,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图为实践团与沙河皮影戏剧团成员合影 张洺歌摄
在本次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不仅了解了沙河皮影戏的历史故事与未来规划,也与村委会和剧团有了深入交流。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沙河皮影小镇能够稳步发展直至建成,沙河皮影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沙河市的一张历史名片,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贡献力量,为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