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稠,暑气初盛,同大镇刘墩的乡间小道上,孩子们的笑声与志愿者的脚步声交织成独特的夏日旋律。7月上旬,巢湖学院“守护童心 一同长大”志愿服务团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走进这里的暑托班,用11天的时光,为乡村儿童编织了一段浸润文化气息的成长记忆。
二十四节气课堂上,投影仪幕布上跳动的动画短片成了最好的“引路人”:春分的燕归、夏至的蝉鸣、秋分的叶落、冬至的雪飘,一个个节气的物候特征随着画面流转变得触手可及。志愿者们坐在孩子们中间,指尖划过节气图表,讲起“清明插柳避灾”的古老传说,说起“冬至吃饺不冻耳”的民俗讲究,还特意提起家乡“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就像咱们夏天吃西瓜解暑,老一辈人觉得立秋啃瓜能留住好胃口呢!”生动的讲述让孩子们眼睛发亮,在“听故事猜节气”环节,小手举得像片小树林:“我知道!清明要扫墓踏青!”“冬至要吃饺子!”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里,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落进心田。

《指尖非遗·千年剪影工坊》的教室里,红纸与剪刀的碰撞格外热闹。志愿者先展示了带来的剪纸作品:展翅的锦鲤鳞片分明,饱满的福字线条流畅,还有孩子们熟悉的小动物图案,引得阵阵惊叹。“剪纸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啦。”讲解完历史,志愿者开始手把手教学:“先把纸对折,像这样压出折痕,再用铅笔轻轻画半个图案……”孩子们攥着安全剪刀,起初还有些紧张,剪得歪歪扭扭,可看着志愿者耐心示范,渐渐找到了感觉:有的剪出对称的窗花,有的试着剪自己名字的首字母,还有个小姑娘把折了三次的纸剪出层层叠叠的花纹,展开时像朵绽放的小红花。“老师你看!”“我的比你的好看!”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炫耀”,红纸上的纹路里,藏着他们对非遗最纯真的理解。

汉字游戏成了每日课程的“调味剂”。志愿者在黑板上写下“日”字,笑着说:“谁能给它加一笔,变出个新字?”一个男孩抢先回答:“加一横变‘目’!”另一个女孩不甘示弱:“加一竖变‘田’!”轮到“木”字时,孩子们的思路更开阔了:“加一横是‘本’!”“加一撇是‘禾’!”还有人指着“十”字说:“加一撇变‘千’!”每一次正确的回答都伴随着欢呼,孩子们在笔尖与汉字的“对话”里,发现了方块字的奇妙构造——原来一个简单的笔画,就能让文字“改头换面”。

当志愿者们离开时,孩子们递来的剪纸作品上还留着稚嫩的剪痕,笔记本里记着歪歪扭扭的节气名称,嘴里念叨着新学会的汉字游戏。这个夏天,蝉鸣依旧,阳光正好,但刘墩的暑托时光里,多了些不一样的色彩:是传统文化在童心里生根的嫩绿,是非遗技艺在指尖绽放的鲜红,是知识与快乐交织的暖黄。这些色彩晕染开来,成了孩子们记忆里最明亮的夏日印记,也让乡村的暑期,因这场文化之约而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