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报国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正因社区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一、项目目标
正因社区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存在公共区域垃圾堆积、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等问题,直接影响社区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体验。为响应“共建美丽社区”号召,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能源报国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20日至26日赴该社区开展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团队以“环境卫生清扫与环保意识提升”为核心,通过清扫整治、分类引导、科普宣传等行动,旨在实现三大目标:清理社区垃圾≥10公斤,覆盖面积≥2000平方米;发放宣传材料100份,直接教育居民≥50人次;向居委会提交《环境卫生问题及改进建议》,推动社区长效环保机制建设。
二、团队组织与实施细节
(一)团队架构与分工
团队由10名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组成,设队长1名、副队长1名,下设清扫组(6人)、宣传组(2人)、记录组(2人)。指导教师徐诗蒂全程提供协调支持,团队提前3天与正因社区居委会对接,确认清扫区域、垃圾堆放点及居民沟通事宜。

(二)核心活动开展
1. 环境卫生清理
区域划分:将社区主干道、绿化带、中心广场划分为5个责任区,每日8:30-10:30开展清扫,使用扫帚、垃圾夹等工具清理落叶、烟头、白色垃圾等。
问题记录:发现垃圾桶布局不合理(如绿化带周边缺桶导致垃圾散落)、部分居民随意丢弃装修废料等问题。

2. 垃圾分类引导行动
现场指导:在社区入口、单元楼前设置分类投放点,队员示范“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分类标准,协助居民垃圾的分类投放。
痛点解决:针对“厨余垃圾破袋难”问题,制作图文指南张贴于垃圾桶旁;协调环卫部门增加清运。

(一)量化成果
1. 环境改善:社区公共区域垃圾密度降低,卫生死角清理,居民对环境满意度提升。
2. 意识提升:居民能准确说出3类以上垃圾类别,较活动前有提高;居民主动参与后续清扫,形成“居民自治”雏形。
3. 机制推动:“增设分类垃圾桶”“每月开展环保日”等5条建议,社区计划联合学校建立长期实践基地。
(二)社会价值体现
1. 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团队通过“行动+调研”模式,将专业知识与社区服务结合,如利用机电专业知识分析垃圾桶优化摆放位置,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2. 基层治理联动创新:打破“单向服务”传统,通过居民采访、建议反馈形成“高校-社区”双向互动,为城市基层环保治理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四、挑战与改进方向
(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 居民参与度差异:年轻家庭对分类活动参与积极,但老年居民普遍存在“怕麻烦”心理,部分人拒绝接受宣传。
2. 突发情况应对:活动某日遇雷阵雨,导致清扫工具受损、户外宣传中断,暴露应急物资储备不足问题。
3. 长效性不足:团队撤离后,部分居民恢复随意丢弃习惯,反映短期活动对行为习惯的改变存在局限性。
(二)改进措施建议
1. 分层宣传策略:针对老年群体制作方言版科普音频,在社区广播循环播放;对儿童通过奖励机制提升参与黏性。
2. 应急机制优化:提前储备雨衣、备用工具包,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约定应急避难场所,确保极端天气下活动有序推进。
3. 长效合作机制:与社区共建“环保实践月”,每月组织学生志愿者回访,结合线上打卡(如垃圾分类拍照上传)维持居民参与热情。
五、结语
本次“三下乡”实践以“小切口”介入社区环保“大治理”,既通过清扫、宣传等行动直接改善正因社区环境,又以大学生的专业视角为基层治理提供创新思路。团队深刻认识到,城市环保不仅需要“物理清洁”,更需通过持续的社会动员与机制建设,让环保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未来,团队将依托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平台,推动“能源环保进社区”项目常态化,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实践队成员签名:巢洋、程子康、王镇东等10人
指导教师意见:活动设计贴合社区需求,成果显著,建议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形成可推广的环保实践模式。
社区居委会反馈:西南石油大学学子的实践为社区环保注入新活力,期待后续长期合作。
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