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延安市儿童福利院的实践活动,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象,也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出发前,"福利院儿童"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标签,带着些许距离感和同情。我们最初准备买零食、玩具,觉得那就是献爱心,直到福利院老师提醒我们,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文具和能滋养心灵的绘本。这句话让我惭愧不已,也让我明白,做好事光有热情不够,更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于是我们立即调整计划,采购组精打细算,活动组设计了折纸、儿歌、接力运球等互动环节,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活动当天,带着精心准备的物资走进福利院,我既期待又忐忑。分发物品时,孩子们有些怯生生的,小手伸出来又缩回去,眼神中既有好奇也有试探。但当我们去操场开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我后面的小男孩小宇虽然动作笨拙,但眼神专注得发亮,当他保护好后面的“小鸡”赢得胜利时,脸上那种成就感和期待被肯定的神情,让我比自己得奖还开心。儿歌环节我们跑调跑得离谱,但笑声特别响亮;接力运球时,一直安静的静静因为她们队赢了而突然咧嘴大笑,那笑容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整个房间。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逐渐明白,我们带来的文具和绘本只是桥梁,真正叩开孩子们心门的,是我们笨拙却真诚的陪伴,是蹲下来和他们一起玩闹、一起专注、一起为小事欢呼的那份心意和时间。他们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同情,而是被"看见"、被当成普通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感觉,是那份平等的、不带标签的亲近和在乎。其中有一个小姑娘轻轻靠着我,小声问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她眼里的憧憬特别纯粹;活动快结束时,还有一个小男孩拉着我的手问:"姐姐,你们下次还来吗?"这句简单的问话让我鼻子一酸,我突然意识到,这短短几个小时的陪伴,对他们单调的生活来说,是一抹珍贵的亮色。

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福利院儿童的认知。我看到的不再是抽象的"弱势群体",而是一个个具体、鲜活、可爱的小生命:有小宇的专注和努力,有静静的羞涩与灿烂,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明亮眼睛。他们有自己的性格、情绪和梦想,只是在人生的起跑线上遇到了更多风雨,更需要阳光和拥抱。我明白了,真正的关怀不是站在高处表达同情,而是弯下腰,用平等的姿态去靠近、倾听和理解。福利院的围墙圈住的是生活的地方,但圈不住人心之间那份渴望连接的温度。

这次实践在我心中点燃了一簇温暖的小火苗。我决定坚持写信,做那个远方稳定的大姐姐朋友;与伙伴们一起推动学院与福利院建立长期志愿联系;思考如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帮助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虽然现在力量还很微小,但这份想要做点什么的愿望是真实而强烈的。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学不只是课堂和书本,走出去,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靠近那些需要温暖的角落,这份经历本身就是最生动、最深刻的成长。我更加相信,这个世界纵然有不完美,但只要愿意多走近一步,多付出一份真诚的陪伴,就能驱散一些角落的寒意,让更多小小的生命感受到光和暖。我愿意继续做这样的一点点微光,也期待更多微光的加入,让那些角落不再孤单。这份经历,温暖了他们,也照亮了我自己前行的方向。(作者:白馨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