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盐,沉淀千年匠心;一座厂,见证工业兴国。在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中,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培育青年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如何让沉寂的厂房“开口说话”?汉沽盐厂用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实践,给出了答案。
汉沽盐厂,中国海盐生产的“活态博物馆”。自唐代至今,这里延续着“天日制盐”的传统工艺,斑驳的盐田、沧桑的盐廪,记录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新中国的工业化探索。作为国家级工业遗产,它不仅是制盐史的缩影,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工业奋斗史”。
线下调研:问卷发放
2025年2月小组进行线下调研时,共发放问卷530份,回收问卷516份,回收率97.35%,有效填写问卷503份。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小组成员围绕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展开研讨,旨在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构建符合工业遗产与“大思政课”融合主题的调研工具。小组成员从“认知-价值-行为”三维度切入,系统性设计问卷框架,确保研究问题的理论纵深与实践指向。在问卷首部设置了变量模块,涵盖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居住地等核心指标。此类变量的纳入,不仅为后续交叉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更可深入解析不同社会群体(如青年学生、产业工人、文化从业者)对工业遗产思政教育价值的认知差异,揭示社会结构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将盐厂历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一粒盐的旅程”为主线,串联古代盐政、近代工业转型、新时代非遗保护等议题,让理论照进现实。
实地考察:交流访谈
踏入厂区,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制盐设施、颇具年代感的厂房建筑,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汉沽盐厂的发展脉络。在与老员工的交流中,我们了解盐厂的历史故事、工作经历以及盐厂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
这些口述历史为我们理解盐厂的社会意义提供了丰富的质性资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盐厂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此外,我们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沟通。从社区参与和文化认同的角度,了解居民对盐厂的情感联系以及对工业遗产与大思政课融合的期望,为后续推动融合工作的社区参与提供了方向。
汉沽盐厂的思政实践探索为工业文化遗产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科学的问卷设计与实地调研,我们不仅挖掘出工业遗产的思政价值,还为不同群体搭建了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的桥梁。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工业遗产的思政教育路径,让沉睡的工业文化在新时代思政课堂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有文化自信、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