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染技艺中的代际对话
在日照“无失山房”的茶染工坊里,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年轻身影与朱春莲老师等老一辈传承人的互动,构成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让茶染技艺在碰撞中生出新的可能。
朱春莲老师的染缸旁,总放着一本泛黄的手札,里面是她母亲留下的茶染配方。“这页记着雨水节气染布要用三分老茶,那页写着棉布要先在河水里浸泡三日。”她翻着手札时,指尖在字迹上轻轻摩挲。实践团成员们用手机将手札内容逐页扫描存档,又用表格整理出配方中的关键数据,标注出不同季节、水温对应的染色效果。当数字化表格与手写手札并排放在桌上,传统经验与现代方法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年轻成员们带来的新工具,也曾让朱老师犯过嘀咕。当小李拿出电子测温仪测量染液温度时,朱老师起初并不认同:“我用手一摸就知道够不够热,哪用得着这小东西。”可连续几次对比后,她发现电子仪器能精准控制在85℃的最佳温度,染出的布料颜色确实更均匀。后来,朱老师不仅接受了测温仪,还会主动问:“今天的水温显示多少?”这种对新事物的接纳,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
在纹样设计上,代际差异带来了最鲜活的碰撞。朱老师擅长传统的“万字纹”“回形纹”,捆扎时讲究对称工整;而实践团的同学们则偏爱自由随性的风格,有人将日照灯塔的轮廓抽象成几何图形,有人用不规则的褶皱模仿海浪。一次,小王尝试将两种风格结合,在传统对称纹样的角落加了几处随意的褶皱,染出的手帕既有古朴韵味,又透着灵动气息。朱老师看着成品,笑着说:“你们这是给老花样扎了个新结。”
傍晚的工坊里,常有这样的场景:朱老师坐在竹椅上,讲着过去走村串户染布的故事,成员们围在旁边,用录音笔仔细记录;而当同学们聊起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技巧时,朱老师也会凑过来,戴着老花镜看他们演示如何剪辑视频。这种双向的倾听与学习,让茶染技艺不再是封闭的传承,而成为流动的文化。
离坊前,实践团将整理好的《茶染技艺代际传承手册》送给朱老师,手册前半部分是老一辈的经验总结,后半部分是年轻人的创新尝试。朱老师接过手册,在扉页写下:“手艺像条河,老辈挖渠,小辈引水,才能流得远。”这句话,成了这场代际对话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