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给你阳光”志愿活动的经历,像一束暖光映亮了星期二的下午。作为主讲人,我为初一学生设计了涵盖多元主题的班会:从清明节的寒食典故讲到文化传承,用青团图片勾起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好奇;在团团会课上,播放入团誓词视频时,有学生不自觉坐直身子跟读,眼里闪着向往的光;聊到“书本的意义”时,一个总爱趴在桌上的男生突然举手,说“书里的故事让我想成为厉害的人”。
最触动我的是食品安全课环节。当我分享某校园周边零食维权案例时,全班突然凑向前排——有女生边听边在笔记本画下“查看生产日期”的卡通图标,后排男生小声嘀咕“我上周买的辣条包装都破了”。我们一起拆解维权流程时,一个总爱走神的孩子突然举手:“老师,如果网购零食变质了,是不是也能打12315?”接着全班开始七嘴八舌讨论起购物小票的重要性,甚至有学生掏出书包里的饼干包装,对照着配料表逐字辨认。
下课铃响后,孩子们呼啦啦围过来,七八个声音同时响起:“老师下次讲讲网购维权吧!”“原来看配料表这么有意思!”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晃着笔记本说:“这些知识比数学课好玩多啦!”他们仰着的脸上全是未脱的童真,眼睛里跳动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那种毫无顾忌举手发问的激情,像极了我记忆里宿舍夜谈时分享零食的纯粹时光。
忽然想起有个男孩课后追着我问“为什么青团要染成绿色”,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认真劲儿,让我恍惚回到住校时和室友挤在台灯下啃书本的日子。原来这些孩子身上蓬勃的生命力,正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我:生活本就该像他们追逐答案时那样,充满未经打磨的热望。当他们拽着我讨论“下节课能不能演维权小剧场”时,我忽然觉得,这场志愿之行不是我在传递阳光,而是他们用不加修饰的好奇与热情,把我带回了简单快乐的校园时光,为我被日常填满的生活,重新注入了一束会发烫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