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伊始,分配宿舍就像一场未知的抽奖。而我很幸运,抽中了一份“头彩”,遇见了三位性格迥异却无比可爱的“神仙”室友。我们来自天南地北,带着不同的口音和生活习惯,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共同编织了属于我们402寝室独一无二的温馨日常。
我们的寝室,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现场。小李来自江南,心思细腻,爱干净,是我们寝室的“秩序委员”,总能把大家乱放的鞋子摆得整整齐齐。小张是东北姑娘,性格豪爽,一口东北普通话自带笑点,是我们寝室的“快乐源泉”和“美食地图”,总能找到学校周边最地道的锅包肉馆子。小王则是个标准的“技术宅”,电脑出了问题找他准没错,同时他也是个深度游戏玩家,但在我们休息时总会自觉地戴上耳机。而我,则被她们封为“生活策划”,负责规划周末去哪玩,以及督促大家按时完成小组作业。
摩擦在所难免。比如,关于空调开几度、晚上几点关灯这些小事,我们起初也有过分歧。但难能可贵的是,我们都懂得沟通和体谅。通过一次“寝室座谈会”,我们制定了简单的“寝室公约”,彼此尊重对方的生活节奏。慢慢的,我们学会了包容小张偶尔的大嗓门,也习惯了小李每天雷打不动的“卫生检查”。
更多的,是数不尽的温暖瞬间。记得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躺在床上昏昏沉沉。是小李默默帮我打来了热水,小张跑去校医院帮我买药,小王则负责帮我向老师请假、拷贝课堂笔记。那一刻,离乡千里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还有每次期末考前,我们寝室会自动进入“学习互助模式”,互相提问知识点,分享复习资料,在挑灯夜战的晚上,一杯泡面、一句鼓励都能成为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们分享零食、分享心事、分享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我们会为了一个人的脱单而集体庆祝,也会为了一个人的失恋而想办法逗她开心。寝室,早已超越了睡觉的地方这个定义,它是我在大学里最先找到的归属感,是疲惫时可以安心回归的港湾。
大学四年,室友是和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我很感激,能遇到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我们从陌生人变成知己,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关心他人,也如何表达自己。这些在寝室里学到的“人情世故”,是大学教给我另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未来的路很长,但我知道,在402室的日子,将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我很感激,能遇到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我们从陌生人变成知己,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关心他人,也如何表达自己。这些在寝室里学到的“人情世故”,是大学教给我另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未来的路很长,但我知道,在402室的日子,将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