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表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些构建我们专业知识体系的必修课,更在于那些可以自由探索的“非主流”选修课。它们像一扇扇任意门,带我通往未知的领域,让我在跨界学习中发现了世界的广阔和自我的更多可能。
选课系统开放那天,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抢完了必要的专业课后,我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课程。《西方古典音乐鉴赏》、《中国陶瓷史》、《基础心理学》、《摄影艺术与实践》……这些课程与我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却极大地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最终如愿以偿地选上了《摄影艺术与实践》和《咖啡文化与品鉴》。
走进摄影课的教室,我发现同学们来自各个学院,大家的相机型号各异,水平参差不齐,但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好奇光采。老师的第一节课并没有讲复杂的参数,而是带我们欣赏了一系列世界级摄影大师的作品,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到安塞尔·亚当斯的黑白风光。他告诉我们:“技术决定下限,审美决定上限。在学习如何拍照之前,先要学会如何观看。”这门课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开始留意光线的变化、构图的比例、行人一瞬间的神态。周末,我们背着相机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老校区,用镜头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美。我从一个只会用手机美颜的自拍党,变成了一个懂得用画面讲故事的人。
而《咖啡文化与品鉴》课则是一场奇妙的感官之旅。在弥漫着咖啡香的实验室里,我们不仅学习了从咖啡豆种植、烘焙到冲煮的全过程,更学习如何用味蕾和嗅觉去辨别不同产地的豆子风味——是花果的酸香,是坚果的醇厚,还是巧克力的回甘。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手冲壶、虹吸壶,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摸索水温和水粉比的奥秘。这门课带给我的不止是技能,更是一种“慢生活”的态度。它让我学会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停下来,专注地享受一杯咖啡带来的片刻宁静与愉悦。
这些“非主流”的课程,看似对我的专业成绩和未来求职没有任何直接帮助,但它们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摄影课提升了我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让我在之后做PPT、设计海报时,有了更好的审美和构图感。咖啡课则锻炼了我的专注力和感官灵敏度,甚至在小组讨论时,泡一壶手冲咖啡也成了拉近同学关系的催化剂。
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保持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在深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这些跨界的学习经历像是一道道缝隙,让更多的阳光照了进来,照亮了生活的更多侧面。它们告诉我,一个人不应该被自己的专业所定义,生命的广度同样重要。大学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平台,让你在夯实“立业”之本的同时,也能自由地探索“立人”的无限可能。这些“无用之学”,恰恰构成了我大学生活中最有趣、最鲜活的记忆,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丰富、更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