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和视频占据了主流,我却选择用声音这种更古老、也更 intimate 的方式,记录和分享我的大学思考。我和朋友共同创办的一档校园播客《 campus echo 》,成为了我连接自我、连接他人、连接世界的一条独特纽带。
萌生做播客的想法,源于一次深夜宿舍卧谈会。我们发现,很多灵光一现的思考、触动心弦的瞬间、对校园生活的细腻观察,很难用长篇大论的文字去承载,发朋友圈又显得过于碎片化。我们渴望一种更真诚、更轻松,也更具陪伴感的表达方式。于是,一台手机、一个平价麦克风和我们俩的声音,就构成了这档播客的全部起点。
第一期节目,我们聊的是“大学里的孤独感”。没有专业的脚本,只是围绕这个话题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感受。录制过程磕磕绊绊,充满了语气词和长时间的沉默,后期剪辑时更是手忙脚乱。但当我们将这期粗糙的音频上传到平台,并分享到朋友圈后,意想不到的反馈涌来了。有同学留言说“仿佛听到了我的心声”,有学长评论“怀念这种纯粹讨论的状态”。这种跨越空间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声音的力量——它剥离了视觉上的所有修饰,只留下最本质的情绪和思考,反而更能直抵人心。
自此,我们的播客主题越来越多元:讨论“内卷”与“躺平”之间的平衡术,分享那些“无用却有趣”的选修课,甚至有一期是我们在雨后的校园里边走边录下的环境音和即兴感受。我们邀请过身边有趣的同学来做客,听他们讲述做志愿者的故事、创业的艰难或是保研路上的心路历程。
创作播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为了准备一期关于“科幻与未来学”的节目,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为了访谈一位音乐社的社长,我提前做了详尽的功课。更重要的是,它逼迫我持续地观察生活、反思自我,并将零散的思绪整理成有逻辑的表述。我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和共情能力,都在一次次录制和剪辑中得到了提升。
这档小小的播客,也成了我们的人际粘合剂。通过它,我们结识了许多原本生活轨迹不会有交集的同好,从听众的反馈中,我们获得了持续创作的动力。它就像一个树洞,收集着校园里的各种情绪和故事;又像一个灯塔,用微弱但清晰的声音,告诉有着同样频率的人:你并不孤独。
未来,或许我们不会再持续更新这档播客,但这段用声音记录青春的日子,无比珍贵。它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和价值,而科技的意义,就在于为每一种独特的表达,找到其回响的空间。声音的纽带,连接了过去与未来的我们,也让平凡的校园生活,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悠长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