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同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我们不仅在此汲取知识,更寻找着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实践机会。对我而言,这份实践来自于迈出校门,站上另一方小小的讲台——成为一名家庭教师。这段独特的经历,让我对“教学相长”有了切肤般的体会,也收获了远超经济报酬的成长。
决定做家教,最初的动力源于希望实现“经济半独立”的简单愿望。在通过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审核后,我接到了第一个学生:一名为中考冲刺的初三学生小雨,需要辅导的是我的强项——数学。怀揣着满满的自信和整理好的笔记,我走进了学生的家门。然而,第一次授课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我发现自己熟悉的数学知识,在小雨那里却成了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我讲得口干舌燥,从公式推导到例题演示,自以为清晰无比,她却依然眼神迷茫。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懂”和“能让别人懂”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我的教学方法,不过是把大学里老师教我的方式生搬硬套,完全忽略了面前是一名基础知识薄弱、且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初中生。
挫折感扑面而来。我开始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我暂停了机械的讲解,尝试和小雨聊天,了解她到底卡在哪个环节,她对数学的恐惧源于何处。我发现,她并非不努力,而是缺乏知识体系的框架感,以及攻克难题的自信。于是,我彻底调整了策略。
我不再急于讲授新题,而是带她一起梳理课本目录,构建知识地图,让她明白每一个章节的意义和联系。我从最基础的、她肯定能听懂的概念讲起,让她先获得“我能学会”的成就感。对于错题,我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她回忆相关的知识点,一步步自己摸索出解题路径,我在一旁充当“脚手架”和“啦啦队”。我甚至会和她一起吐槽数学的“刁难”,再一起笑着想办法“打败”它。
慢慢地,变化发生了。小雨的眼神从躲避变得专注,开始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当她第一次独立解出一道中等难度的几何题时,她脸上的兴奋和自豪,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是一种奇妙的、源自付出的快乐。
这个过程,于我而言,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教育。为了把课讲好,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早已滚瓜烂熟的基础知识,去思考其内在的逻辑和美,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本源的理解。我学会了倾听、观察和共情,懂得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我更体会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心的建立和思维的点燃。
这段家教的经历,是我大学时代连接校园与社会的一座桥梁。它让我提前体验了价值创造的喜悦,磨练了沟通与适应的能力,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那方跨越校门的小小讲台,赋予我的,是比任何一门课程都更加生动和深刻的一课:关于责任,关于耐心,关于如何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