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学生活是一幅画卷,那它的底色并非总是明快亮丽。焦虑、迷茫、压力,这些灰暗的色调同样真实存在。我的大学成长记,重要的一章,便是学习如何与这些负面情绪共处,最终完成一场与自我焦虑的和解。
和许多同学一样,我的焦虑始于“优秀”的相对论。进入大学,我才发现“山外有山”,身边充斥着各路“大神”:有绩点接近满分的学霸,有在社团中风生水起的领袖,有早已拿到名企实习offer的“人生赢家”。相比之下,平凡的我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我陷入了无休止的“内卷”和比较之中,焦虑感如影随形:担心成绩不够好,担心简历不够丰富,担心未来找不到好工作。
这种焦虑在大三时达到了顶峰。保研、考研、出国、就业,几条岔路摆在面前,每一条都看似充满风险。我疯狂地搜集信息,比较利弊,却越发感到迷茫和无力。我开始失眠,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也提不起精神。我意识到,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转变的第一步,是勇敢地承认并正视自己的焦虑。我不再强迫自己“必须快乐”,而是告诉自己:“感到焦虑是正常的,大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迷茫。”我尝试着不再沉浸于社交媒体上他人光鲜的“展示”,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节奏。我关掉了朋友圈,减少了无意义的信息浏览,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
第二步,是主动寻求帮助和建立支持系统。我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起初有些忐忑,但咨询师温和而专业的态度让我很快放松下来。她并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我梳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优势所在。我发现,倾诉本身就有巨大的疗愈效果。同时,我也向几位信任的朋友敞开心扉,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着类似的困扰,彼此的倾听和鼓励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付诸行动,用具体的行动对抗虚无的焦虑。我与咨询师一起,制定了一个个小而具体的目标:不再是“我要变优秀”,而是“本周读完这本书的第三章”、“每天运动二十分钟”、“向一位学长请教考研经验”。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我都会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反馈。我重新开始记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和进步。慢慢地,我在脚踏实地的前行中,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不再执着于与别人同频共振,而是开始寻找自己的节奏。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但也发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或许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很踏实;或许我不是最外向的,但我善于倾听。我不再试图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自洽”的人。
如今,我依然会感到焦虑,但我已不再害怕它。我学会了与它和平共处,把它看作一个提醒自己关注内心需求的信号。这场与焦虑的和解,是我大学里最深刻的一堂心理健康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并非一味地追求成功,而是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性,最终构建一个强大而柔软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