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于大师。回首四载韶华,那些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如同沿途点亮的一盏盏明灯,以其学识与人格之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予我以深刻的启迪和温暖的力量。
第一位点亮我的,是《高等数学》的陈教授。他的课严谨而充满激情,再复杂的公式定理,他都能用最生动的方式演绎出来。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另一件事。有一次期中考试,我考得一塌糊涂,情绪低落至极。陈教授看到后,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在课后把我叫到一边,仔细帮我分析了试卷上的每一处错误。最后,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不要怕犯错,数学就是在一次次试错中前进的。我看重的不是你这次考了多少分,而是你有没有真正理解它。”那句话,像一束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和对困难的恐惧,让我懂得了学习的真谛在于求知而非分数。
另一位让我铭记的,是指导我毕业论文的李导师。选题阶段,我提出了几个天马行空却不切实际的想法。李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我阅读大量文献,帮助我一步步将飘忽的念头聚焦为一个有价值、可操作的学术问题。写作过程中,每当我陷入逻辑混乱或论证乏力的困境,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他的办公室永远向我们开放,无论多忙,都会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他对学术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对学生的责任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他让我看到,所谓“师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品格上的示范者。
除了课堂上的教授,还有一位“老师”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宿舍楼的管理员王阿姨。她不像教授们那样学识渊博,却用另一种方式关怀着我们。她记得整栋楼大部分学生的名字,天气转凉时会提醒我们加衣,晚上巡逻时看到谁还在熬夜学习,会轻声叮嘱一句“早点休息”。有一次我生病在宿舍,她得知后特意煮了粥送上来。这种如家人般的温暖,让我这个离乡求学的游子,感受到了无比的慰藉。她从生活中教会我,善良与关怀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力量。
这些老师,风格迥异,却在不同的维度上给予我滋养。陈教授教会我直面挫折的勇气,李导师赋予我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王阿姨则让我体会到平凡岗位上的伟大温情。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心中“老师”的完整形象:既有智慧的深度,也有人情的温度。
所谓“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他们或许不曾想过要改变谁的人生,但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份坚持,就足以点亮一个学生心中的火种,影响其很久很久。毕业在即,我对母校最深的眷恋,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我会带着他们给予我的光,走向下一段旅程,并努力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能给予他人温暖和亮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