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评价体系往往是线性的:绩点、奖学金、实习证明、获奖证书……我们被裹挟其中,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模板。然而,在我的大学生活里,有一片“自留地”,专门用来做些“无用”之事——它们不纳入学分,不为简历添彩,却真正滋养了我自由的灵魂。
这片自留地,有时是图书馆角落那排无人问津的诗歌集。在某个疲惫的午后,我会避开专业书籍区,信步走到这里,随手抽出一本泛黄的诗集,席地而坐,沉浸在完全不同于公式定理的语言世界里。读诗有什么用?它不能帮我通过考试,但它能让我感受到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浓缩,让疲惫的神经在节奏和意象中得到舒缓。
这片自留地,有时是晴朗夜晚的操场。我不为刷跑步里程,只是单纯地躺在草坪上,仰望星空。城市的夜空看不到几颗星,但那种浩瀚感依然能瞬间击穿日常的琐碎。我会胡思乱想,关于宇宙,关于人生,关于一些毫无答案的宏大问题。看星星有什么用?它毫无功利价值,但却能让我跳出眼前的焦虑,获得一种超越性的视角,明白自己的渺小与独特。
这片自留地,有时还是一本手账本。我用彩笔和胶带,记录下一天中值得感恩的小事:食堂阿姨多给了一勺菜,路上看到一朵形状奇特的云,听到一首好听的歌……做手账有什么用?它耗时耗力,却教会我如何捕捉和珍惜生活中细微的美好,对抗情绪的灰暗。
我曾一度为沉迷这些“无用”之事而感到愧疚,仿佛浪费了本该用于“正事”的时间。但后来我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瞬间,定义了我是谁,而不是那些“有用”的标签。它们是我精神的透气孔,让我得以从功利的轨道上暂时脱轨,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这些“无用”之事,恰恰是在培养一种审美力,一种感知幸福的能力,一种与自我深度相处的能.力。它让我不至于成为一个枯燥乏味的“学习机器”或“就业工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有内在趣味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至善”,或许就包括一种健全的人格和丰盈的内心世界。而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思考、发呆和爱好所构建的。
所以,我珍视这片“自留地”。我愿意继续在这些“无用”之事上“浪费”时间,因为我知道,正是在这里,安放着我真正自由的灵魂。它是我对抗异化、保持内心柔软与敏锐的秘密花园,也是我毕业后,无论走向何方,都能随身携带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