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所谓大,不在楼高,不在地广,而在其有兼容并包之气度,独立自由之精神。而今观之,大学竟渐染高中之习气,如秋未至而叶先黄,生命未展而先萎顿,岂不痛哉?
校园中,铃声仍是那般急促,切割时间成整齐的段落。学生们奔走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面色凝重,步履匆匆。他们怀中抱着的不再是启迪智慧的经典,而是各类考证指南、考研秘籍、求职宝典。大学俨然成了高中的延续,不过是换了名目的又一个竞技场。
我看见那些年轻的脸庞,本该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如今却被绩点与排名所笼罩。他们的眼睛不再望向星空,而是紧盯着分数线的起伏。他们的讨论不再是真理的探究,而是技巧的切磋。他们的笔下不再流淌着创造的热情,而是刻满了标准答案的印记。
大学何以至此?社会以效率为尺,量度一切价值。大学遂成职业训练所,不复是培育全人之圣地。课程设置日益精细,如流水线上的工序;考核方式日趋标准化,如工厂里的质检流程。学生被塑造成合格的产品,贴上各类证书的标签,投放市场待价而沽。
图书馆里,哲学、文学经典蒙尘日厚,而各类考试用书却被翻得卷了边。大学的书店里,成功学、应试技巧书籍占据要津,先贤经典退居一隅。大学的讲座,求职考研类座无虚席,人文艺术类门可罗雀。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大学精神的式微。
然大学终究不是高中。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当有独立思考之能力,自主选择之权利。大学教育之目的,非灌输已知,而是探索未知;非统一思想,而是启发思考;非塑造标准人才,而是培育独特个体。
观秋日校园,银杏叶正黄,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若细看,那些本该尽情享受这金色年华的年轻人,却大多行色匆匆,无心驻足。他们的生命被各种指标所量化,被未来的焦虑所笼罩,竟无暇欣赏当下的美好。
大学高中化,实是教育之悲哀,更是时代之病症。当我们用培育高中生之法培育大学生,所得不过是长了岁数的高中生,而非真正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大学生。
秋之可贵,在于它既不是夏的延续,也不是冬的预演,而有其独特的丰饶与静美。大学亦当如是——它不是高中的延长,也不是社会的预备,而应当是一段真正属于思想与成长的黄金时代。
愿大学重归大学之本真,让学生在这片土地上真正自由地生长、思考、创造,而不是早早地被纳入一条既定的轨道,未秋先凋,未老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