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寅阳镇长兴村村民委员会组织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中,一群怀揣热忱的志愿者以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他们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文化精神的振兴。志愿者们通过系统性的文化服务,为这个古朴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村史馆,志愿者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他们走访村中长者,查阅地方志,系统梳理了村庄从明清时期至今的发展脉络。志愿者们发现,长兴村不仅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传统,还保留着独特的剪纸技艺和民间戏曲形式。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文化瑰宝,他们采用贴近村民生活的语言,将历史事件与村民熟悉的 landmarks——村头的老槐树、清代的古井、民国时期的石桥等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歷史变得可触可感。
一位志愿者在分享中说道:"我们特别注意讲解方式的创新。对长者,我们多用怀旧的语言,唤起他们的集体记忆;对年轻人,则结合现代元素,比如将传统农耕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联系。"这种差异化的讲解策略收到了显著效果,参观村史馆的村民数量较以往增加了两倍,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家乡的历史传承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村读书室,志愿者们精心策划了阅读推广活动。他们选择《培根随笔》作为推荐书目,并重点准备了《论死亡》这一篇章的解读方案。考虑到村民的接受程度,志愿者们事先进行了多次试讲和讨论,确保解读既保持原作的哲思,又能深入浅出。活动中,志愿者不仅声情并茂地朗读原文,还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引导村民思考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讨论环节,"一位志愿者回忆道,"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伯分享了他对生命的理解,说就像庄稼一样,有播种、生长、收获的时节,自然而又庄严。这种源自土地智慧的解读,反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原定一小时的活动延长到了两个半小时,充分展现了乡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起初,有些志愿者习惯于使用学术语言,导致部分村民理解困难;活动时间安排与农忙时节冲突,参与人数不如预期。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志愿者们学会了用当地方言解释概念,根据农时灵活调整活动时间,并采用更生动的表现形式,如将村史编排成小品剧,用当地方言演绎历史故事。
这些宝贵的实践经历让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文化滋养。传统文化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的精神资源。志愿者们努力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随着活动的深入,志愿者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他们组织了"乡村读书会",定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开办"传统手艺工坊",邀请村里老人教授年轻一代剪纸、编织等技艺;策划"乡村文化节",展示本地特色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社区凝聚力。
志愿者们表示,这次服务经历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能力,更坚定了继续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未来,他们计划探索更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形式,如建立数字村史馆、开展乡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长兴村的实践表明,文化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志愿者以文化服务为载体,唤醒了乡村的文化记忆,重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他们的实践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