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初到丁花小学支教时,带着明确的“任务感”——作为化工专业背景的他,曾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绘画与手工,此次本想将这些“技能”直接教给孩子,让他们多掌握一项才艺。可21天的相处,让他彻底推翻了最初的想法:乡村孩子不是“被动接受技能的容器”,而是拥有无限创造力的“艺术种子”;乡村美育也不是“城市艺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扎根乡土、唤醒孩子对家乡的审美认同。这场支教中,志愿者不仅是艺术老师,更是与孩子、乡村共同成长的“同行人”。
支教第一天的美术课,志愿者就遭遇了“计划外的惊喜”。他原本准备教孩子们画卡通动漫角色,可上课铃响后,几个孩子举着手里的野花、稻穗问:“老师,能教我们画田里的牵牛花吗?它早上开、中午合,可有意思了!”志愿者愣了一下,随即放弃预设教案,跟着孩子们走进校园旁的田野。孩子们蹲在田埂上,熟练地指出稻叶的纹路、蜻蜓翅膀的脉络,甚至能说出不同杂草开出的小花有几种颜色。那天的画作里,没有标准的卡通形象,却满是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百态”:有歪歪扭扭却充满生机的玉米地,有停在稻草堆上的彩色蝴蝶,还有放学路上会“唱歌”的小溪。看着这些作品,志愿者突然意识到:乡村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课堂,自己不该用城市的审美框架束缚孩子,而是要帮他们发现家乡的“美”。
当然,乡村美育的现实困境也让志愿者格外揪心。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上课只能在普通教室挪出角落,颜料、画纸等材料更是稀缺——孩子们用的画笔大多是笔杆开裂的,画纸也是反复利用的作业本背面。有一次上手工课,志愿者让大家用彩纸做“家乡的建筑”,小浩低着头说:“老师,我没有彩纸,能不能用树皮和枯草呀?”志愿者点头同意,可看着小浩小心翼翼地收集材料,心里满是酸涩。课后志愿者才知道,很多孩子连基本的绘画工具都买不起,更别说参加课外艺术班了。他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乡村美育的“缺”,不是缺“有天赋的孩子”,而是缺“能支撑热爱的物资”、缺“能持续引导的资源”。
但比困境更打动志愿者的,是乡村里藏不住的“热爱与坚守”。丁花小学的李老师,原本是县城中学的美术老师,5年前主动申请调回乡村。李老师没有因为条件简陋就放弃美育,反而带着孩子们“就地取材”:用黏土捏村里的老槐树,用芦苇编小篮子,用废旧报纸做“家乡变化”主题手账。李老师对志愿者说:“城里孩子能接触到美术馆、艺术展,可咱们乡村孩子有田野、有山林,这些都是最珍贵的艺术素材。我要做的,就是帮他们看见自己身边的美。”在李老师的影响下,学校虽然没有美术教室,却处处是“艺术角落”:教室外墙画着孩子们笔下的乡村四季,操场边的围栏挂着他们用秸秆做的装饰品,就连图书角的书架,都被涂上了彩色的花朵图案。
家长们的“支持与期待”,也让志愿者看到了乡村美育的希望。有位妈妈得知志愿者团队要上陶艺课,特意从镇上的砖瓦厂讨来黏土,骑着电动车奔波十几公里送到学校;小欣的爷爷不会画画,却每天傍晚带着孙女去村口观察晚霞,还跟志愿者感慨:“以前觉得画画是‘没用的事’,现在看孩子画晚霞时眼睛发亮的样子,才知道能喜欢一件事多好。”还有一次,志愿者们举办“乡村艺术展”并邀请家长参观,原本以为不会有太多人到场,结果几乎所有家长都来了——有的带着自家种的水果分享给大家,有的主动帮忙布置展区,还有的拿着手机不停拍照,骄傲地跟旁人介绍:“这是我家孩子画的!”看着家长们欣慰的笑容,志愿者突然明白:乡村美育不是“孤军奋战”,只要愿意搭建平台,孩子的热爱、老师的坚守、家长的支持,就能汇聚成推动美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支教期间,志愿者还和李老师一起发起了“艺术物资捐赠”活动。他通过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宣传乡村美育的现状与需求,成功筹集到200多支画笔、100多本画纸、50多套黏土,还有30多本艺术启蒙书籍。随后,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用筹集到的材料创作了“乡村文化墙”,把村里的传说故事、民俗风情都精心画在了墙上——如今,这面墙成了村里的“打卡点”,不仅孩子们时常驻足观赏,村民路过时也会停下来细细打量,感受家乡文化与艺术结合的独特魅力。
闭营那天,孩子们纷纷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送给志愿者:有小浩用树皮精心雕琢的小房子,有小欣描绘的绚烂晚霞,还有一群孩子合力捏制的“我们的支教老师”黏土人偶。看着这些满含心意的礼物,志愿者眼眶发热:他原本是来“教艺术”的,却在孩子身上收获了更多——学到了对生活纯粹的热爱,学到了对家乡深厚的认同,更学到了“在困境中创造美好”的勇气与智慧。
这场支教经历,让志愿者彻底改变了对乡村美育的认知:它不是“弥补与城市的差距”,而是“发掘乡村独特的美育特色”;不是“单纯传递艺术技能”,而是“唤醒孩子对美的感知与热爱”。回到学校后,志愿者立刻加入了学校的“乡村美育志愿者团队”,计划持续为丁花小学筹集艺术物资。同时,他还想联合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开发“乡村特色美育课程”——比如结合自己的化工专业知识,教孩子们用安全环保的材料制作颜料;联合文学专业的同学,教孩子们为自己的画作编写生动的小故事。志愿者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能多为乡村孩子搭建一个接触艺术的平台,多帮他们发现一份身边的美,这份付出就是有意义的。
这场“艺绘乡野”的支教旅程,不仅让志愿者看到了乡村美育的真实模样,更让他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原来,不必等到“足够优秀”才能去帮助别人,只要带着真诚与尊重,哪怕是一点点微光,也能点亮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这,便是志愿者在三下乡实践中,收获的最珍贵的成长。

丁花小学志愿活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