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 7 月 11 日讯(通讯员 王震 )7 月 12 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青春火・科普启智团再次走进红卫街道曾家村 “爱心托管班”,为 40 余名小学生带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题科学课。志愿者们以 “看得见的实验、听得懂的比喻” 为抓手,带孩子们从 “声音从哪来” 追到 “声音去哪了”,解锁声学世界的趣味密码。上午:破解声音的 “诞生密码”“如果世界没有声音,我们会错过什么?” 课程开篇,志愿者王震举起一支复刻的 “贾湖骨笛” 模型 —— 这是距今 7800~9000 年的古老乐器,“古人用它奏乐时,声音是怎么‘跑’出来的呢?”
带着疑问,孩子们走进 “声音的产生” 实验场。志愿者敲击音叉后插入水中,水花 “噗噗” 溅起,孩子们惊呼:“音叉在动!”“对啦,这就是振动 —— 声音的‘妈妈’!” 王震趁机解释,“所有声音都是物体振动出来的,就像小石子扔进水里荡起的波纹。”
随后,孩子们把手贴在播放儿歌的扬声器上,感受着 “痒痒的震动”;看着鼓面振动让碎纸屑 “跳舞”,听着琴弦振动弹出的音阶……“鼓靠鼓面跳,笛子靠空气柱跑,蚊子靠翅膀扇 —— 它们都是‘声源’哦!” 志愿者用 “谁在跳舞” 的游戏,让孩子们快速记住:声带振动说话、蝉翼振动鸣夏,万物发声皆因振动。

下午:追踪声音的 “旅行轨迹”“声音生完‘宝宝’,会怎么‘跑’到我们耳朵里呢?” 下午的课程从 “声波” 展开。志愿者用弹簧演示:“就像这样,振动让周围的空气变密又变疏,形成波浪一样的声波,向四周扩散。” 他展示示波器上的波形图:“音叉的声音是整齐的‘小波浪’,我们唱歌时就是高低起伏的‘过山车’!”
“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不能直接聊天?” 志愿者用玻璃罩闹钟实验揭晓答案:随着罩内空气被抽走,铃声从清晰变微弱,最后几乎消失。“声音旅行需要‘帮手’——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当‘中介’,但真空里可没有‘帮手’哦!”
孩子们还亲身体验了 “声音的不同跑道”:把耳朵贴在水槽外,能听见水中石块敲击的 “咚咚” 声;趴在墙上听同学敲墙,声音比在空气中更清楚。“水和墙都是‘跑得快的中介’!” 志愿者补充道,“声音在空气中每秒跑 340 米,在水里能跑 1500 米,在铁里更是能飙到 5200 米 —— 比高铁还快呢!”

动手探秘:给声音 “搭条路”实验环节成了欢乐的海洋。“自制土电话” 时,孩子们用棉线连接两个纸杯,一人对着杯口轻声说 “密码”,另一人贴着杯子就能听清。“棉线在传声呢!” 三年级的小雨举着电话蹦跳,“比大声喊还清楚!”
“回声小游戏” 更让孩子们着迷。在走廊里大喊 “你好”,很快听到 “你好” 的回音。“这是声音撞到墙又弹回来啦!” 志愿者解释,“就像皮球撞地会反弹,声音也会‘回头’—— 山谷里的回音、空房间的共鸣,都是它在‘调皮’。”
最后,志愿者用耳朵模型演示 “声音的终点站”:耳廓像 “小喇叭” 收集声波,鼓膜被声波撞得振动,听小骨 “放大信号” 传给耳蜗,最后由听神经 “报告” 大脑。“捂住耳朵说话还能听见,是因为头骨、颌骨也能传声哦!” 孩子们摸着下巴说话,惊讶地发现 “真的能听见”。童声好评:让科学 “响” 起来“原来声音这么忙,又要振动又要跑!” 孩子们在课后画下 “声音的旅行”:有的画着跳动的音叉,有的画着波浪形的声波,还有的画着耳朵里 “传递信号的小骨头”。
曾家村托管班负责人点赞:“从骨笛到太空,从实验到生活,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声音怎么来’,还明白了‘声音怎么传’,这种‘追根究底’的科普,比死记硬背有趣多了!”
据悉,这些画作将与声学实验记录一起在社区科普角展出,让 “声音的故事” 继续在孩子们心中 “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