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营仪式上,主持人邀请孩子们上台分享“对夏令营的期待”,台下一片寂静。志愿者注意到,坐在角落的小宇把头埋得更低,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这是志愿者第一次见到小宇,他像“小蜗牛”一样,总把自己藏在“壳”里。21天后的闭营演出,小宇却站在舞台中央,手持话筒,清晰讲述着自己设计的“乡村图书馆”方案,眼里满是自信的光。这场支教,志愿者们不仅给孩子带来知识,更帮他们打开“表达自我”的大门,让他们敢于看见自身价值。
初到丁花小学,志愿者发现许多孩子都像小宇般沉默。课堂上,即便知道答案,也鲜有人主动举手;小组讨论时,总是几个活跃的孩子主导,其他人只默默倾听。一次,志愿者让孩子们画“我的梦想”,小宇画了一座小小的“房子”,旁边却画了很多“问号”。志愿者蹲下身问他:“小宇,这是你的梦想吗?”小宇小声回应:“老师,我想当建筑师,可是……我怕我不行,我从来没见过真正的高楼。”
这句话让志愿者心里一酸。他们意识到,乡村孩子的沉默并非因为“笨”,而是源于“不自信”——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总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梦想“不现实”。为帮孩子们建立自信,志愿者决定从“倾听”入手:每天设立“分享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讲一件“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无论是“今天看到一只彩色的蝴蝶”,还是“奶奶做的包子很好吃”;他们还成立“故事小组”,让孩子们把听到的乡村故事改编成小剧本,亲自扮演角色。
起初,“分享时间”十分尴尬。孩子们要么低着头不说话,要么只说一两句就停下。志愿者没有催促,而是先从自身开始分享——有人讲自己小时候犯的傻事,有人讲第一次来乡村的感受;其他志愿者也纷纷加入,有的聊学画画的经历,有的说科学实验里的趣事。渐渐地,有孩子开始尝试:先是胆子大的萌萌,讲了“和妈妈去赶集”的故事;接着,小杰分享了“帮爷爷修拖拉机”的经历。
小宇的转变,始于一次“田间观察课”。那天,志愿者带孩子们去观察玉米地,小宇突然蹲下身,指着一株玉米说:“老师,这株玉米的叶子发黄,是因为根没扎稳,吸收不到水分。”志愿者很惊讶,追问他怎么知道,小宇回答:“爷爷教我的,他说玉米就像孩子,根稳了才能长得高。”志愿者立刻让小宇给大家讲解,起初他很紧张,声音很小,但看到其他孩子认真倾听的眼神,他的声音渐渐变大。讲完后,孩子们自发鼓掌,小宇的脸上第一次露出腼腆的笑容。
从那以后,小宇开始主动参与课堂。他会在“故事小组”里提出想法,比如“给故事里的爷爷加一个会修农具的技能”;还会在“科学课”上,用家里的废旧零件做小发明。一次,大家讨论“如何改善村里的环境”,小宇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在村里建一个图书馆,让大家都能看到外面的书,还能把村里的故事写下来,留给以后的小朋友。”他的想法得到认可,志愿者们还一起帮他完善方案、画设计图。
除了小宇,其他孩子也在慢慢变化。之前害怕说话的莉莉,在“诗歌课”上写了《麦香》,还主动上台朗诵;调皮的浩浩,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他人意见,不再只顾着自己说。一次,志愿者问孩子们:“夏令营里,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萌萌答道:“我喜欢老师听我说话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这句话让志愿者突然明白,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被看见”——当他们的想法被倾听、被尊重,自信就会像种子一样,在心里慢慢发芽。
为让这份自信延续,志愿者还和学校约定,保留“分享时间”“故事小组”,让后续老师继续关注孩子们的表达。闭营那天,小宇在舞台上讲述“乡村图书馆”方案时,台下家长们都露出惊讶又骄傲的表情。小宇的爷爷拉着志愿者的手,眼眶泛红地说:“这孩子以前在家里都不敢大声说话,现在敢上台了,谢谢你们啊!”
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志愿者突然意识到,支教的意义不在于给孩子带来多少“新鲜知识”,而在于帮他们打破“自我否定”的枷锁,让他们相信:即便生在乡村,也有权利拥有梦想;即便没见过高楼,也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开营时,孩子们眼里的“好奇与期待”,在21天后变成“自信与坚定”——这是志愿者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乡村支教最动人的成果。

丁花小学儿童活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