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25延陵匠作传统村落工作营”团队,启动“古村落活化”系列实践,从初探三村摸清“家底”到聚焦杨桥古村深化设计,为传统村落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6月29日,团队首访武进区雪堰镇南宅村、杨桥村、漕桥村。南宅村4.5平方公里内辖39个村民小组,村中明嘉靖年间兴起的南宅老街,曾是商贸核心,如今明清式木质老宅雕刻斑驳、危房渐增,亟待修缮;漕桥村的雪堰漕桥为市级文保单位,是17.4米长的单孔金山石桥,最晚清初已存、1897年重修,望柱“宪奉禁止烧锅赌摊”八字见证旧时管理智慧。
初次探访后,团队发现杨桥古村建筑如“活史书”,但老一辈工匠离世致技艺濒危,部分建筑破损严重。经研讨,团队确定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杨桥为活化基地。杨桥始建于南宋,近3万平方米古街老房尽显江南水乡风貌,清代中期为武南、宜北重要商埠,有“太湖首镇”之称,还孕育杨桥庙会、捻纸等省级非遗,更承载红色记忆,是抗战时期新四军活动与地下党交通站所在地。
图为附近居民访谈。赵宪勇供图
7月4日,团队再入杨桥,通过无人机拍摄扫描建模、村民访谈锁定改造点位,其明崇祯二年始建的南宅桥、清乾隆年间的洪家大院、曾为地下党活动场所的牧斋院等特色古建筑,均具高人文与建筑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使用无人机拍摄历史建筑。常征供图
在完成杨桥古村落历史建筑三维建模、业态植入方案深化后。为打破传统古村落“只可远观”的保护困境,团队立足杨桥“江南水乡+红色记忆+非遗传承”的三重文化基因,创新推出以《烽火送药——杨桥突围》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剧本角色扮演项目,将前期扫描测绘的建筑空间、挖掘的历史故事转化为可体验、可互动的文旅场景,为古村落活化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讨论方案。赵宪勇供图
从“纸上调研”到“实景剧场”,让古建成为剧情舞台
团队在前期走访中创作,杨桥不仅有明清时期的商埠肌理,更藏着鲜为人知的红色过往——牧斋院曾是抗战时期地下党传递情报、救治伤员的“秘密医馆”,洪家大院的私码头是物资转运的重要通道,南杨桥码头见证过新四军的隐蔽行动。这些历史细节,成为剧本创作的“活素材”。
依托前期无人机航拍的村落肌理图与建筑测绘数据,团队将杨桥6处核心历史空间“量身定制”为剧情场景:以牧斋院为“回春堂”,还原地下党取药的紧张场景;以洪家大院的“忠孝传家”祖训墙设计机关解谜,呼应江南望族的家国情怀;捻纸馆设为接头点,让省级非遗“杨桥捻纸”成为破解暗号的关键;最终以南杨桥码头作为“终极转移点”,复刻当年物资转运的历史场景。游客手持团队设计的拜帖、药方等道具,沿着测绘地图标注的路线行进,仿佛穿越时空,走进杨桥的红色记忆。
从“单向讲解”到“沉浸互动”,让历史“活”起来
剧本设计巧妙融合杨桥的文化符号:“当归”“远志”“生地”等药材不仅是解谜关键,更暗藏“归家守本心、报国怀远志”的寓意;“浪里红”捻纸花既是非遗载体,也是接头暗号;船夫口中“捻纸馆码头有特务蹲守”的台词,源自村民回忆的真实历史片段。为让剧情更具代入感,将“地下党用捻纸花传递情报”“洪家管家暗中协助新四军”等民间故事融入支线任务。
从“学生实践”到“游客参与”,让活化“可持续”
做的不只是一场剧本杀,而是想探索一条让古村落自己“造血”’的路。游客完成主线任务后,可在捻纸馆参与“制作暗号纸花”的实践;同时结合前期测绘的建筑数据,在杨桥古街标注“剧本场景打卡点”,引导游客深度探索古村落的建筑之美。
图为团队成员在杨桥合影。常征供图
这场由青春力量打造的“沉浸式古村之旅”,不仅让杨桥的明清老宅、石桥流水有了“故事”,更让传统村落保护从“纸上蓝图”变成了“可触摸的体验”。
通讯员(赵宪勇,常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