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晨光没叫醒我,反倒是窗外叽叽喳喳的麻雀把我从睡梦中拽了出来。揉着眼睛看表,已经快九点了——在三下乡的这些天里,这也是难得的“自然醒”。没有闹钟的催促,没有赶早集合的匆忙,乡村的节奏本就该是这样,不急不躁,跟着日头走。
下午的任务是打扫教室和办公室。我们分工擦桌子、扫地面,擦窗台时,指尖触到一张贴了很久的课程表,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褪色。
打扫完往村东头走,要去完成调研问卷。没走多远,就听见水渠边传来“哗啦哗啦”的水声。循声望去,好几亩水田里,十几个戴着草帽的村民正弯着腰插秧。泥水没过他们的小腿,裤脚沾着泥点,可手里的秧苗却摆得整整齐齐,一行行像用尺子量过似的。
当我们拿着问卷走近时,田边的村民们就围了过来,“孩子,您们这是在干啥呀?”我们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着我们的目的,询问他们方不方便填个问卷,村民们都乐呵地说:“当然可以啊!”于是我们就和村民们高兴地交谈了起来。他们黝黑的脸上淌着汗,额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泥,但眼睛亮得很。
风拂过稻田,刚插好的秧苗轻轻摇晃,像一片嫩绿色的波浪。远处的山包披着夕阳,近处的水渠映着云影,我赶紧举起手机,拍了一张又一张。不是什么精致的风景照,却藏着最实在的生机——泥土的腥气混着青草香,村民的笑声落在水田里,连空气里都飘着“过日子”的热气。
往回走时,问卷填了大半,手机相册也存满了照片。忽然明白,三下乡不是来“体验生活”的,而是来看看真实的乡村:它有晨光里的慵懒,有田埂上的辛苦,更有人们把日子往好里过的韧劲。就像那些秧苗,插进泥里不起眼,可等过些日子再来看,说不定已经绿成了一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