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里,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用笔尖记录校园点滴,用镜头捕捉青春风采。校报团、新媒体中心……这些校园媒体是大学里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塑造者。从一名普通的读者,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或出现在官方推送的作者栏),这其间的距离,是一份勇气、数次打磨和一份满满的成就感。
我一直是校报和学校官方公众号的忠实读者,常常羡慕那些能写出漂亮文章的同学,觉得他们无比厉害,却也觉得那离自己很遥远。转变发生在大二下学期,我选修了一门《新媒体写作》的通识课。课程作业之一,就是向校媒平台投稿并成功发表。在老师的“逼迫”和内心一点点小火苗的驱使下,我决定尝试一次。
写什么?这是第一个难题。我不想写那些宏大的主题,觉得自己的笔力无法驾驭。老师建议:“从你最熟悉、最能触动你的事情写起。”那时,学校图书馆刚刚完成改造,新开设了一个“古籍修复体验角”,我去体验过一次,印象深刻。于是,我决定就以这个小小的体验角为切入点,写一写现代化图书馆里传统文化的“新生命”。
确定了选题,接下来是漫长的资料搜集和采访。我不仅第二次去亲身体验了修复过程,还通过预约,采访了图书馆负责这个项目的老师。我提前列好了采访提纲,但从真正坐在老师对面开始,紧张得差点忘了第一个问题。好在老师非常亲切健谈,耐心地向我讲述了设立这个体验角的初衷、遇到的困难以及发生过的有趣故事。采访获取的一手信息,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让我的文章瞬间有了血肉和深度。
然后就是痛苦的写作过程。我把采访录音整理成文字,反复阅读,试图从中提炼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初稿写得磕磕绊绊,像一篇流水账,把自己想说的所有东西都堆砌了上去。我把它发给了课程老师求助。老师回复的邮件里,满是红色的批注和建议:“开头不够吸引人”、“这里的过渡太生硬”、“这个细节很好,可以展开”、“结尾升华得有些突兀”……看着几乎被改花了的文档,我一度有些气馁。
但我没有放弃。根据老师的意见,我几乎重写了第二稿。我尝试用一个有趣的体验场景作为开头,将老师的采访内容巧妙地拆解融入到各个段落中,并着重描写了我自己动手修复时那种“与历史对话”的奇妙感受。写完后再读,感觉顺畅多了。我又请室友和团的一位学长帮忙看,他们从读者角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比如哪个词用得不准确,哪句话读起来有点拗口。
前后修改了五稿,我才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文章投递出去。接下来是一周的等待,每天都会习惯性地刷新公众号和校报电子版。当那一天,我看到公众号推送标题下方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时,心跳仿佛漏了一拍。点进去,精美的排版、配图,还有文章下面那些温暖的读者留言,一切都像梦一样。我迫不及待地把链接分享给了家人和最好的朋友,骄傲地说:“看,这是我写的!”
从读者到作者,这一步看似微小,却意义非凡。它让我明白,光有表达的欲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采访的勇气、挖掘的耐心、打磨的细致和接受批评的虚心。这篇文章之后,我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更积极地去观察校园生活,更自信地去尝试写作。校媒,为我这样一个普通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让我相信,只要用心,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每个人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这份经历,点燃了我对写作的热爱,也让我与这所校园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和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