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的丁花小学,国歌声裹着麦香飘在校园上空。刚读大四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攥着印满教学理论的教案站在队伍里,心中满是“把课本知识教给孩子”的期待。那时的他们不曾想到,21天的支教旅程结束后,自己收获的成长远比传授给孩子的知识更多——这场经历让他们跳出“纸上谈兵”的教育幻想,真正触摸到了乡村教育的温度与重量。
开营仪式后的第一堂课,志愿者们就遭遇了“滑铁卢”。他们精心准备的“趣味语文”课,本想通过城市里流行的“词语接龙”游戏活跃气氛,可当“地铁”“摩天大楼”等词从他们口中说出时,孩子们的眼神渐渐黯淡。坐在第一排的小杰小声发问:“老师,地铁是比拖拉机还大的车吗?”这句话像根刺扎进志愿者们心里,他们才发觉,自己设计的课程竟成了与孩子世界脱节的“空中楼阁”。那天课后,志愿者们躲在办公室里翻着教案,支队长唐梅走进来,递给他们一杯温热的菊花茶:“乡村教育不是把城市的东西硬搬过来,而是要从孩子熟悉的生活里挖素材。”
唐梅的话点醒了志愿者们。他们开始跟着孩子们“接地气”:放学后跟着他们们去田埂割猪草,听他们们讲“玉米苗怎么抗旱”“村口老槐树的故事”;周末去村里的小卖部、磨坊转,记录下孩子们日常接触的事物。重新设计课程时,他们把“词语接龙”换成了“田间识字”——在玉米地里教“穗”“苞”,在小河边讲“溪”“汛”;指导作文时,不再让孩子们写“我的城市梦想”,而是引导他们们写“奶奶的灶台”“爷爷的犁耙”。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此前沉默的小杰,开始主动在课堂上分享“如何分辨小麦和大麦”;原本害怕写作的萌萌,把奶奶做布鞋的过程写成作文,还在结尾写道:“奶奶的针脚里,藏着比城市灯光更暖的光。”有一次,志愿者们带孩子们用秸秆做手工,小杰编了一个小小的“拖拉机”,认真地对他们说:“老师,等我长大了,要造一台能自动浇水的拖拉机,让爷爷不用再顶着太阳干活。”看着小杰眼里的光,志愿者们突然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必强迫孩子们向往城市,而是要帮他们们看见身边的美好,点燃他们们改变家乡的勇气。
除了教学方法的转变,与家长的沟通更让志愿者们读懂了乡村教育的复杂性。有位家长曾急切地找到他们:“老师,别教那些画画手工了,多让孩子背点课文、算点题吧,不然以后跟不上城里的进度。”起初志愿者们很委屈,后来才理解家长的焦虑源于对“教育”的单一认知。他们没有反驳,而是邀请家长参加“课堂开放日”——让他们们看孩子用秸秆做的“生态模型”,听孩子讲田间观察到的科学知识;还把孩子们的作文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后墙,让家长看见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慢慢地,家长的态度变了。有位奶奶主动给孩子们带来自家种的桃子,说:“看娃们上课笑得那么开心,比啥都强。”还有位家长提议,让孩子们跟着村里的手艺人学编竹篮,“让娃们多学点老手艺,也是本事”。这种家校间的信任与协作,让志愿者们意识到,乡村教育不是志愿者单方面的“拯救”,而是要调动乡村自身的力量,让家长、村民都成为教育的参与者。
闭营那天,孩子们把亲手做的礼物塞到志愿者们手里:小杰的秸秆拖拉机、萌萌的布鞋纹样画,还有一张全班签名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们会好好读书,让丁花村变得更漂亮。”看着这些礼物,志愿者们眼眶湿润。开营时,他们以为自己是来“给予”的,可到头来,收获的远比给予的多——他们学会了用谦卑的态度面对教育,懂得了“因材施教”不是课本上的理论,而是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也不再执着于“成为优秀的老师”,而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这场丁花小学的支教,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志愿者们作为大学生的不足,也让他们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回到学校后,志愿者们开始主动学习乡村教育相关课程,关注乡村孩子的心理发展。他们清楚,丁花小学的21天不是结束,而是自己教育之路的真正开始——因为他们终于明白,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模样。

丁华小学学生活动集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