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刚漫过笃行班的窗台,教室里就飘起了彩色卡纸的气息。我抱着一摞手抄报模板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坐得笔直的小身子,忽然想起备课时常纠结的问题:怎样让"推广普通话"这个主题,在孩子们眼里变得生动起来?
提问环节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谁知道'乡音'和'普通话'像什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就像雨后的春笋般竖了起来。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抢着说:"像妈妈织的毛衣和商店里的毛衣,都很暖和!"这个比喻让全班笑成一片,我趁机在黑板上画下两个紧紧挨着的毛线团,告诉他们普通话就像这样,能让不同地方的人拉近距离。孩子们的回答越来越精彩,有人说像不同口味的糖果,有人说像四通八达的小路,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比任何教案都更贴近语言的本质。
分发画笔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刚才还叽叽喳喳的小家伙们,此刻都抿着嘴专注地盯着画纸,仿佛握着画笔的手被施了魔法。我慢慢走在课桌间,看他们用彩笔勾勒出奇妙的世界:有人画了一群手拉手的小人,嘴里吐出的对话框里写着"你好""谢谢";有人画了展翅的小鸟,翅膀上写满带拼音的汉字;还有个男孩在角落画了台收音机,喇叭里飘出的音符都变成了普通话词语。
他们的笔尖在纸上跳跃,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小精灵。有个平时总爱走神的孩子,此刻正用蜡笔给"普通话"三个字涂成彩虹色,连鼻尖沾了颜料都没察觉;后排两个女孩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着该给手抄报画几朵云,手里的画笔却从未停下。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们认真的侧脸上,我忽然明白,所谓灵感,不过是孩子用纯真的心,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收上来的手抄报在讲台上堆成了小山。一张张翻看时,指尖仿佛触到了跳动的生命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认真,稚嫩的图案里裹着热情,连不小心画出边框的线条,都透着可爱的倔强。最让我心动的是一幅画:中央是个大大的话筒,周围环绕着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每个人的嘴巴里都飞出带着拼音的气球,在画的角落,用铅笔轻轻写着:"我们说一样的话,像一家人。"
整理画作时,夕阳把教室染成了暖黄色。看着这些带着孩子气的作品,忽然觉得"推普"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孩子们笔下的色彩,是他们举手时眼里的光,是那些用画笔编织出的、关于沟通与联结的小小梦想。这堂没有标准答案的课,让我读懂了教育最美的模样——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孩子们心里的火种,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世界绘成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