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的晨光刚爬上窗台时,办公室的课表已经被我反复看了三遍。指尖划过"二升三读书分享课"那行字,心里像揣着颗冒泡的汽水糖——既期待又紧张。《四维阅读》里的故事我备了整整一晚上,可站在教室门口听见孩子们早读的琅琅声,还是悄悄攥紧了教案。
走上讲台时,几十双亮晶晶的眼睛齐刷刷望过来。我深吸一口气,翻开书讲起那个关于勇气的故事。原本担心他们坐不住,没想到小家伙们听得格外专注,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甚至举着铅笔,在笔记本上画下故事里的主人公。分享环节最是热闹,有人说喜欢书中的探险,有人说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童声里的真诚比任何课堂设计都动人。
批改读书笔记时,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纸页上。大多孩子的字迹还带着稚气,唯有一个小男孩的本子格外不同:每一页都写得满满当当,笔画横平竖直,连标点符号都规规矩矩。他在读后感里歪歪扭扭地写:"我也想成为像故事里一样勇敢的人。"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忽然懂得了"为人师"三个字的分量,原来认真对待每一份期待,就是最好的教育。
下午的萤火虫班是另一番景象。"趣味汉字对对碰"刚开场,几十只小手就像春天的新芽般冒了出来。我尽量轮流点名,可总有孩子因为没被选中而轻轻噘嘴。下课铃响后,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攥着我的衣角,眼圈红红的:"老师,你都不点我回答问题。"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像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蹲下来和他解释时,他吸着鼻子说:"因为我都会,想告诉你。"
回宿舍的路上,晚风带着夏末的热意。想起男孩认真的笔记、女孩期待的眼神,还有那个因为没被点名而委屈的小家伙,突然觉得所有的忙碌都有了形状。原来被需要是这样具体的事——是教案上反复修改的批注,是批改作业时不自觉弯起的嘴角,是孩子带着哭腔说"我都会"时,心头涌起的那阵暖流。
这一天没有惊天动地的瞬间,却在粉笔灰与孩子气的交织里,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那些亮晶晶的眼睛,那些认真的笔迹,那些带着委屈的倾诉,都是成长给我们的双向馈赠。原来实践从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在彼此的生命里,悄悄留下温暖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