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神话里的文化血脉
第一次带诵读课,我原以为会看到睡眼惺忪的面孔,没想到孩子们早已端坐在晨光里。当"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故事在教室里回荡时,有个小男孩突然举手:"老师,盘古的眼睛真的变成太阳月亮了吗?"这个充满童真的问题让经典神话瞬间鲜活起来。
第四节课:黏土中的心灵密码
萤火虫班的黏土课宛如一场色彩爆炸。五颜六色的黏土在孩子们手中变幻无穷:有的捏出想象中的神兽,有的复刻神话场景,还有个内向的女孩默默捏了一对牵手的母女。教育从来不是割裂的章节,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七节课:作业本上的微光
傍晚的作业辅导课展现了另一番教育图景。在个别辅导时,我发现有些孩子会故意隐藏做对的题目,而有些则把橡皮擦得破破烂烂也不敢下笔。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作业辅导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信心重建的过程。
最难忘的是辅导小宇写"我的梦想"作文。他咬着笔杆说:"我不知道梦想是什么。"我翻开早上读的神话故事:"你觉得盘古有梦想吗?"他的眼睛突然亮了,最终写下:"我想像盘古一样,为别人撑起一片天。"这一刻,我触摸到了教育的接力——晨读的种子,在黄昏结出了第一个果实。
夜晚:教育者的初心烛光
夜幕降临后,我们对夏令营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听着他们讲述筹办过程中的困难与坚持,突然明白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45分钟,更是无数人背后的托举。一位负责人的话尤其深刻:"乡村教育就像夜间行路,既要看得见脚下的坑洼,更要记得抬头找星光。"
回宿舍的路上,这一天的四个片段在脑海中交织:晨读时的朗朗书声,黏土课的缤纷色彩,作业本上的铅笔字迹,以及夜色中的恳切交谈。它们拼凑出教育的完整模样——既要传递知识,也要守护想象;既要规范行为,更要尊重个性。
躺在床上,指尖还残留着黏土的触感。明天还有新的课程,但今天的每一个瞬间都已沉淀为珍贵的教育初体验。这些乡村孩子用最本真的反应告诉我:真正的教育,永远发生在心灵与心灵的共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