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学的课堂学习是夯实根基,那么学科竞赛就是在那之上搭建的一座瞭望塔,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学术天空,并在挑战中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回顾那段备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岁月,汗水和挫折与喜悦和成长交织,成为我大学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赛的念头源于大二一节专业课上老师的鼓励。彼时,我对数学建模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只觉得它高深莫测,是学霸们的游戏。但内心的好奇与一丝不服输的劲头,促使我和两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队伍,毅然报名。我们三人,一人擅长编程,一人逻辑清晰,而我则负责资料整合与论文写作,自以为是一个“黄金组合”。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初期自己组织的模拟训练,过程堪称“灾难”。我们选择的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大量从未接触过的算法和知识。我们吵得面红耳赤:在模型建立的方向上各执一词,在数据处理的方式上互不相让,甚至因为一个文档格式的问题都能争执半天。第一次模拟,我们在截止时间前仓促提交了一份漏洞百出的论文,结果可想而知。挫败感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我们心头,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们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成这项挑战。
关键时刻,是我们的指导老师点醒了我们。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竞赛比的不仅是智慧,更是团队协作。你们要学会倾听、理解和融合,而不是争论对错。”我们冷静下来,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有效的“团队复盘”。我们坦诚地剖析了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制定了详细的合作流程:从破题分工、文献检索、模型构建到论文撰写,每个环节都明确主负责人和协作方式。我们约定,争论必须对事不对人,任何决策都必须以模型效果最优为最终准则。
接下来的备赛日子,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寝室、教室、机房。我们阅读了上百篇优秀论文,自学了多种算法和软件工具。无数个夜晚,我们待在机房,伴着手敲键盘的嗒嗒声和whiteboard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反复验证、调整、优化我们的模型。累了就趴在桌上小憩,饿了就泡面充饥。过程极其枯燥艰苦,但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默契的协作,我们反而感到一种充实的快乐。
正式比赛的三天三夜,更是一场对智力、体力和意志力的终极考验。我们封闭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争分夺秒。有思路卡壳时的焦虑,也有算法成功运行时的狂喜;有因极度疲惫而产生的烦躁,也有互相打气时的温暖。当最后一天清晨,我们将那份凝聚了心血、结构清晰、论证严谨的论文最终提交时,三个人相视一笑,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无比的轻松与自豪。
最终,我们获得了国家二等奖。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喜悦固然有,但更大的收获早已在过程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奖项,更是一种“敢想敢做”的勇气、一套高效自主学习的方法、一份深厚的“战友”情谊,以及面对复杂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这场竞赛,就像一次学术上的“荒野求生”,逼迫我们离开了理论的舒适区,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战场。它让我相信,只要敢于挑战,勇于坚持,每个人都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