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常被比作象牙塔,而学生会,无疑是这座塔中最接近现实社会的模拟训练场。大三那年,我怀着服务同学和锻炼自己的初衷,成功竞选成为了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这一年多的经历,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和深刻,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组织一场活动,更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平衡各方、如何承担责任。
初入部门,我天真地以为宣传部的工作无非就是写写稿子、拍拍照片、做做海报,技术至上。但很快,现实就给了我更丰富的“课程”。我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调动部员们的积极性。部门里既有技术大神,也有像我当初一样懵懂的大一新生。开会时,经常出现“冷场”局面,分配任务时,也总有同学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原因面露难色。
我意识到,一个团队领导者,不能仅仅是任务的分配者,更应该是氛围的营造者和方向的引领者。我开始尝试改变:会前自己做足功课,提出几个备选方案引导大家讨论,而不是直接下命令;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分配任务,让每个人都能在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主动关心部员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我们开始组织内部团建,在工作之余增进感情。慢慢地,部门的凝聚力增强了,大家从被动接受任务,转变为主动建言献策,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外部协作。学生会任何一个大型活动,如迎新晚会、学术讲座,都不是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与文艺部对接流程、与学习部沟通内容、与办公室协调场地和物资。部门间的磨合远非一帆风顺,会因为预算分配、时间安排、宣传重点等问题产生分歧。起初,我常常因为别的部门不理解宣传的难度而感到委屈和气愤。
后来,一位学长告诉我:“在学生会,没有哪个部门更重要,只有共同的目标最重要。你要做的不是争论,而是沟通和换位思考。”我尝试改变沟通方式,主动去了解其他部门的需求和难处,在方案设计上提前征求他们的意见,用更合作而非对抗的姿态去推进工作。我学会了写更清晰周详的策划案,学会了在会议上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也学会了在必要时做出妥协。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大局观。
当然,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如何平衡学业与工作。宣传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其经常有突发和紧急任务。我记得有好几次,为了赶制第二天活动所需的宣传品,我和部员们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回到宿舍还要继续挑灯夜战复习功课。时间管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不得不摒弃拖延症,将每一天的计划精确到小时,最大化利用碎片时间。这段“双线作战”的经历虽然辛苦,却让我练就了高效处理多任务的能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
回首在学生会的日子,有筹备活动时的焦头烂额,也有活动成功后的欣喜若狂;有被误解时的委屈心酸,也有得到认可时的满满成就感。它像一个小型社会,让我提前体验了职场中的协作、管理和压力,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周全和坚韧。这份经历带给我的启示和成长,是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