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是一个神奇的容器,它不仅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春梦想,更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气息。大二那年,我们宿舍楼搬来了两位国际交流生,与他们的相识和相处,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让我的大学视野变得更加国际化和多元。
来自德国的马克和来自韩国的朴慧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新邻居”和“新同学”。最初的交往带着些许好奇和小心翼翼。我们用手势、简单的英语单词以及翻译软件进行着“艰难”而有趣的交流。我们会好奇彼此国家的美食、节日、大学生活。我们会教他们使用中文点外卖,他们则会向我们介绍他们国家的流行音乐和电影。
课堂上的碰撞则更为直接。马克选修了我们的“中国经济概论”课。在小组讨论中,他总能从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提出看法。比如在讨论“共享经济”模式时,我们更多着眼于其便捷性和商业模式,而马克则会结合德国的社会文化和法规政策,探讨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潜在问题。这种视角的冲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看,竟能有如此多样的解读。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学会从更全局、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朴慧敏则让我们见识了东亚文化的同与异。我们一起过中秋,她带来了韩国特色的松饼,与我们分享月饼,我们一起讨论中韩中秋习俗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感受到了东亚文化圈深厚的共同底蕴。但同时,在平时的闲聊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两国在社交礼仪、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细微差异。这些交流让我明白,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各自历史与社会的产物,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简单的评判。
当然,文化交流并非总是和风细雨,也会遇到尴尬和误解。有一次,我们热情地邀请马克和朴慧敏去吃火锅,点了很多菜,生怕他们吃不饱。结果结束后,马克非常认真地问我们,是否点的菜太多造成了浪费,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光盘”是对食物和主人的基本尊重。我们一时有些尴尬,随即向他解释了中方“热情好客”的文化心理,也接受了他关于节约的建议。这次小小的文化碰撞,没有产生矛盾,反而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彼此文化内核的一个契机。
通过他们,我们宿舍的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语言角”,每周固定时间,会有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一起聊天,我们教他们中文俗语,他们教我们地道的本国表达。这个小小的活动,成为了我们楼层的传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
与国际同学的交往,是我大学时代一份意外的礼物。它让我足不出户,就进行了一场深入的“文化沉浸”体验。我学会了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合作共事,我的英语口语能力在实战中飞速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培养了一种开放、包容、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态。这个世界很大,也很小,感谢我的大学,让我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了另一个世界,也让世界看见了正在成长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