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尚未染透窗棂,教室里已坐满了小小的身影,带着好奇与懵懂的眼睛亮晶晶地望过来。当我的手指拂过那些精心挑选的书页,试图用语言搭起一座通往故事世界的桥时,才真正懂得何为“教学相长”——原来最深刻的老师并非站在讲台上的我,而是孩子们眼眸里那片未经雕琢的星空,以及他们用纯真不断向我提出的诘问。
分享的过程,远非单向的灌输。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讲到中途,角落里突然举起一只小手,声音细细的却像清泉击石:“老师,他害怕的时候,心里的小鼓是不是咚咚咚的?”孩子稚拙的比喻像一道光,瞬间劈开了我心中关于“勇气”的刻板定义。原来故事里抽象的情感,在他们那里化作如此鲜活的鼓点、跳跃的溪流、或是林间突然惊飞的小鸟。他们不只是在听,而是用全部感官在经历。我的预设被一个个天真的追问温柔地瓦解,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经由他们心灵的棱镜折射,焕发出连作者也未曾料想的斑斓色彩。孩子们教会我,真正的阅读从无标准答案,它是一场允许迷路、鼓励好奇的林中冒险。
最难忘的,是分享结束后那个安静的小女孩悄悄递来的画。画上歪歪扭扭的线条勾勒出故事里的主角,旁边写着她自己续编的结局。那一笔一划里笨拙又执着的真诚,比任何赞美都更重地撞进我心里。那一刻忽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我倾注了多少知识的水流,而在于能否轻轻叩响一扇心门,让门内的星光自愿流淌出来——哪怕只有一缕微光,也足以照亮彼此共处的一隅。我带来的书本只是引信,真正点燃的,是他们内心沉睡的焰火。
走出教室,蝉声如沸。阳光滚烫地落在肩上,心头却是一片温润的澄澈。孩子们澄澈的眼眸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作为分享者内心的粗疏与局限,更映照出书本之外无垠的想象旷野。他们让我懂得,所谓“给予”,不过是借一缕微光,却意外收获了整片星空的倒影——那倒影里,有对世界永不衰竭的好奇,有心灵间毫无保留的交付,更有一种沉甸甸的领悟:最动人的教育,永远发生在灵魂彼此照亮、相互滋养的无声时刻。能在这方小小的讲台上,与稚嫩的心灵交换过星光,是我此行最珍贵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