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中寻找现代回响
作为《大学·中庸》导读课的助教,当站在教室里,看着那些或专注或困惑的面孔时,才意识到经典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背诵多少章句,而在于如何让千年前的智慧与当下对话。
主讲老师讲解"格物致知"时,我注意到后排有个男生一直在笔记本上涂鸦。课间我走过去,发现他画的是各种机械零件。"你觉得'格物'和机械设计有关系吗?"我试探着问。没想到他眼睛一亮:"当然有!每次拆装机器都是在'格物'啊!"这个回答让我惊喜——原来经典可以这样自然地融入现代思维。
当手工扇遇见童真
下午的手工课我抱着一摞空白团扇走进萤火虫班时,五十多双亮晶晶的眼睛齐刷刷看过来,有期待,也有怀疑。"老师,这个真的能变成漂亮的扇子吗?"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问。
最初的教学并不顺利。有孩子把颜料涂得到处都是,有孩子着急得哭鼻子,还有个调皮鬼把扇骨当剑耍。但当我不再强调"要做完美作品",而是说"画出你心里夏天的样子"时,教室里的氛围突然变了。
最让我触动的是个小男孩,他固执地在扇面上画了密密麻麻的黑色线条。"这是什么呢?"我问。"是停电时我看见的萤火虫,"他认真地说,"很多很多,像星星一样。"后来才知道,他来自一个经常断电的偏远村子。原来每把粗糙的扇子背后,都藏着一个孩子独特的生命体验。
教育是相互照亮的过程
躺在床上复盘这一天:国学班的思辨、手工课的童趣、调研会的争论,像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成我对教育更立体的理解。
真正的教育或许就该如此——在经典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在传授与倾听之间保持平衡,在"给予"与"发现"之间寻找支点。而三下乡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给乡村带来了什么,更在于这片土地如何重塑了我们对教育的认知。